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5 15: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下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
难点:鉴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吟诵法、讨论鉴赏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读诗歌
雅图仕准备印刷一本经典诗集,向大家征集经典诗歌《再别康桥》的插画。要画好插画,首先要理解诗歌,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字里行间去欣赏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美景。同学们都知道,最能够感知诗句大致内容、感受诗歌语言韵律、体会诗人丰富情感的的途径就是朗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朗诵这一形式走进这首诗。(配乐配图,学生齐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徐志摩的诗。配上剑桥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初步感知。
(二)整体感知,初赏诗歌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诵读你们看到了几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小组合作抓住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和动词,给每一节诗取一个凝练的标题。(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作别云彩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清泉映虹图——星辉寻梦图——夏虫沉默图——挥别云彩图(小组代表上台书写)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贯彻落实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思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三)共画美景,共赏诗歌
都说《再别康桥》可以看做七幅多彩的图画,每幅图都描画了什么意象?描画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小组合作画出康桥的一处美景。
2.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说出绘画理念。
3.师生共同交流评价。
第一节(作别云彩图):诗句连用三个“轻轻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地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表面上显得潇洒飘逸,实际上饱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地挥手,向那个曾经他喜爱的康桥告别。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金柳荡漾图):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金柳”是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柳树上,同时,“柳”在古诗里有留别、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垂下的柳条也像新娘的头纱,所以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是“夕阳中的新娘”,更何况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就像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第三节(青荇招摇图):这一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和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招摇”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表现出水草的快活、轻松,自由自在。“甘心”表达了诗人愿意永远留在康河,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心甘情愿,哪怕是在康桥做一条水草。
第四节(清泉映虹图):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非常形象。“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彩虹似的梦”写出了剑桥生活的美好。因为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在那里,他遇见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女子——林徽音。受他们的影响徐志摩在思想、文学、爱情各方面得到了启蒙,有了对自由、爱和美的追求,结下了康桥情结,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这就是他彩虹似的梦。他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想干一番大事业,当时的徐志摩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他在感情上的失败,以及他在工作中的压力,使他倍感失落。所以在他看来那彩虹似的梦揉碎了。
第五节(星辉寻梦图):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康桥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他撑着一支长篙在康河的更深处寻找他的回忆。诗人借“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多姿多彩的生活,许许多多美好的片段就像星星焕发着光辉照耀在他的心头,点燃了他的快乐,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所以他这时想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夏虫沉默图):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新月派诗歌主张“理性节制情感”, 虽然有许多赞颂的歌要唱,但他怕打破康桥的梦,破坏这里的和谐,这节诗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笙箫”这种乐器吹奏的特点是伤感、惆怅,这时夏虫鸣叫的康桥都沉默了。其实,“沉默”是人最深的情感,真正的伤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情景交融的时刻,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深情最是沉默时,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不愿惊扰他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第七节(挥别云彩图):这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形成回环。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所有的爱早已在徐志摩心中铭刻,作者喜欢康桥,就要给它完整、自由,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爱,这也体现了徐志摩一生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他一同伤感。“挥一挥衣袖”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这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康桥的更加深情,更加爱恋。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刻意渲染深重离愁别绪的现代诗,而是徐志摩对自己曾经与林徽因在一起经历过的最美最甜蜜的时光的回味,独享眷恋深情地回顾和洒脱地告别,这一段曼妙绝伦的过往永远属于徐志摩的情感世界。徐志摩可以潇洒地告别,他无需带走一片云彩,却可以让每一片云彩留在自己的心中。有对美的眷念,有不自私地独占爱恋对象地真诚态度和纯洁地心灵,有洒脱飘逸地守护旧梦的甜蜜,这就是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美。
设计意图: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此教学环节结合本班学生的专业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职业性,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的家乡也有像康桥这样的美景,譬如莽山。它是革命老区,也是湘南暴动的发源地,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相信大家对家乡也有着深厚的情感。请大家课后画出一处家乡美景,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介绍,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五)课程小结,深化情感
徐志摩在康桥遗落了彩虹似的梦,我们在学校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常怀诗意之心,勤奋学习,圆你们彩虹似的梦,过一个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