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 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 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6: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
一、选择题
1.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该报在1849年5月就被迫停刊,但却出版了301期。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多达几千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传播
B.封建贵族实力雄厚
C.无产阶级革命掀起高潮
D.言论自由得到保障
2.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3.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上述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
A.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确立
B.阻碍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
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助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4.(2023山东潍坊二模)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5.19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进入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阿根廷的羊毛、牛羊肉、小麦,巴西的咖啡、甘蔗、烟草,智利的硝石、锡、石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反映了(  )
A.拉丁美洲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拉丁美洲经济全方位快速发展
C.拉丁美洲的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考迪罗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
6.1907年,亚洲许多国家的革命者和流亡者在日本成立了“亚洲和亲会”,明确提出:“本会宗旨在反抗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并约定:“亚洲诸国,若一国有革命事,余国同会者应互相协助。”这表明(  )
A.亚洲国家实现了革命斗争方式的统一
B.亚洲各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C.联合斗争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D.日本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指挥中心
7.据统计,在1901—1920年英国产生的159名贵族中,除因军功受封者外,有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多数为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土地背景成为贵族。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变革
B.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C.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降低
D.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8.(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在“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名义下召开“布鲁塞尔国际地理学会议”。与会的英、法、德等国代表同意在欧洲设立“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由各国在下面设分会。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这一建议,并划定协会的活动范围。这说明当时(  )
A.工业文明成果向全球传播
B.西欧各国加快对非洲的争夺
C.列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9.(2024·深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马丁·伯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1987年)一书中指出,作为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其实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作者意在(  )
A.解读传统神话历史渊源
B.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
C.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本质
D.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
10.1884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这一规定旨在(  )
A.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B.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C.维护非洲各国的独立和完整
D.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
11.16世纪,早期拉美大陆的混血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美洲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17世纪,土生白人明确提出了“美洲人”的概念。18世纪末19世纪初,除了葡属巴西之外,几乎整个南美地区共同依附于同一个君主,接受同一种宗教,土生白人作家已把美洲称为自己的祖国。这说明(  )
A.拉美独立运动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拉美民族意识因西方殖民而觉醒
C.拉美民众较为推崇联邦制政体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2.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 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中国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14分)
14.材料一 英国从17世纪末便在非洲从事奴隶贸易。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随后在西非沿海建立了几个殖民据点。19世纪中期,英国与非洲国家和部落签订了不平等通商条约加紧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欧洲对非洲的争夺和瓜分走向高潮。英国也加紧了对非洲侵略和扩张的步伐,力图建立“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殖民帝国。从1890年到1900年,英国对非洲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到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夺占了20个殖民地和附属国,占非洲土地面积的29%。
——摘编自艾周昌等主编
《非洲通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国家有了直接交流。此后,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非洲国家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人权等问题上都支持中国。50年来中国对非洲援建了近900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并免除了31个非洲国家共计10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投资,而非洲的石油、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源源不断出口到中国。中国还为数万名非洲学生到中国留学提供奖学金,并派出一万余名医疗人员赴47个非洲国家援助。除此之外3000多名中国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大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工作。
——摘编自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的扩张历程。(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现代中非关系与近代英非关系的差异。(4分)
答案
1.A 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革命期间创办《新莱茵报》,建立通讯员网,发表读者来信,宣传了革命,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故选A项;封建贵族实力雄厚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1848年欧洲革命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被迫停刊”说明当时言论并不自由,排除D项。
2.A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故选A项;浪漫主义思潮在18世纪末兴起,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材料“乡土运动”无关,排除D项。
3.D 根据题干材料“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中心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确立,故A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市场在17—18世纪已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
4.B 根据题干材料“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拥有诸多实权,可知这一体制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故选B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动势力镇压而失败,排除C项;经普遍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
5.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拉丁美洲出口商品主要为农牧产品和矿产资源,属于初级产品,说明拉丁美洲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经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自身生产能力有限,并未实现全方位快速发展,排除B项;初级产品的出口反映了拉丁美洲自身工业生产能力有限,排除C项;考迪罗体制下,专制独裁政治盛行,阻碍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B 根据题干材料“在日本成立了‘亚洲和亲会’”“若一国有革命事,余国同会者应互相协助”,可知亚洲许多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促使各国在革命斗争中加强联合,故B项正确;亚洲国家没有实现革命斗争方式的统一,故A项错误;联合斗争不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日本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指挥中心,故D项错误。
7.A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1901—1920年英国贵族成分发生变化,其中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专业人士等进入贵族行列,这主要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分化,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8.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76年9月西方列强召开殖民会议,商讨争夺非洲的问题,并划定活动范围,这说明当时西欧各国在加快对非洲的争夺,故选B项;西方列强借“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名成立协会,目的是争夺非洲,所以其实质并不是传播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这一会议只是暂时协调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9.B。马丁·伯纳尔指出,欧洲人发明出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来粉饰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实际上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即对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B项正确。
10.D。据材料信息可知,1884年,列强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据此可知,该规定旨在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故选D项。材料中的规定主要是针对非洲,并未涉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A项;材料强调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并非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排除B项;1884年的非洲大多数国家都已沦为英法德等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
11.B。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由于西方殖民侵略,拉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最终在19世纪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故选B项。
12.B。题干材料信息“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体现了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但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故选B项。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列强间战争的根源,排除C项;使“异域”臣民接受西方式价值观是典型的文化侵略,是为殖民者服务的,排除D项。
13.答案 趋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成立的。领导阶级不同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
(其他趋势: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14.答案 (1)简评:从17世纪末开始,英国在非洲从事奴隶贸易,建立殖民据点,加速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给非洲人民带来灾难;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非洲开展不平等的通商贸易,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将非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动侵略战争,和其他列强一起瓜分非洲,使英国得以在非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巩固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也给非洲带来了灾难。
(2)差异:中国奉行合作共赢;英国奉行利益至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