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专项训练(含答案)-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专项训练(含答案)-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7: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3. (2023·高考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4. (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 (2024·中山高三月考)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这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统一趋势十分明显
C.周王统治名存实亡
D.诸侯外交非常频繁
6. (2024·揭阳高三期末)据《左传》记载,孔子曾感叹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所说的这一状况(  )
A.导致天子失势诸侯争霸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C.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7.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宗族宗法观念加强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社会组织形式变化 D.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8.(202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
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9.(2024·广州模拟)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10.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  )
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
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11.(2023河南洛阳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
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
12.(2023安徽合肥一模)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  )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
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
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解析: D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根据材料“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材料仅仅指晋国与北方诸戎交好而非北方诸戎融入中原华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晋国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与北方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排除C项。
2. (2022·高考广东卷)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解析: B 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能推出内蒙古地区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3. (2023·高考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解析: A 材料中提及战国时期,秦国所用宰相来自卫、赵、魏、燕等国,并没有像关东六国一样注重血缘与身份,原因在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逐渐确立官僚政治,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秦国用人政策是否发生变化,排除B项;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是因为关东六国保留较浓厚贵族政治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于瓦解,严格遵循宗法制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关东六国排挤法家人物,排除D项。
4. (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析: A 荀子将法纳入自己的礼学体系,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而韩非、李斯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A项“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强调用公正的法律治理人们,重用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这能代表三人的共同主张,故A项正确。B项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治理天下,这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意为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这是孔子的主张,排除。D项意为抛弃仁与义的法则,民众才能回归孝慈;抛弃机巧与货利的诱惑,盗贼才能消失,这是老子的主张,排除。
5. (2024·中山高三月考)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这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统一趋势十分明显
C.周王统治名存实亡
D.诸侯外交非常频繁
解析: C 根据材料“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可知,战国时期朝觐诸侯比较频繁,说明周王统治名存实亡,故选C项。春秋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则是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朝觐,无法说明统一趋势,排除B项;诸侯外交非常频繁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6. (2024·揭阳高三期末)据《左传》记载,孔子曾感叹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所说的这一状况(  )
A.导致天子失势诸侯争霸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C.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解析: B 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多,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B项。天子失势、诸侯争霸是材料现象,并非其本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现象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的是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排除D项。
7.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
A.宗族宗法观念加强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社会组织形式变化 D.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解析:C 据材料中“家”的字义在春秋末期以前,基本是以“宗族”为核心,但到了春秋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宗族”对字义的影响力在慢慢弱化,而“个体家庭”的影响力在慢慢强化,这一演变过程表明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
8.(202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
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先祖自认为是蛮夷,而楚国崛起后,其国君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原正统,这反映了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故选C项。
9.(2024·广州模拟)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包容性和一体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从分裂走向统一,故选B项。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认同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10.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  )
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
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解析:D 据材料信息可知,“士”拥有精巧的青铜餐具违背了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反映出战国末期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日趋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青铜用具的使用规格属于礼制范畴,排除B项;“礼乐文化荡然无存”说法错误,排除C项。
11.(2023河南洛阳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
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
解析:D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反映在意识领域体现了对人世的关注,故选D项;视线的转移不代表抛弃迷信思想,排除A项;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家思想的同一性,而非多元性,排除C项。
12.(2023安徽合肥一模)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  )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
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
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解析:C 中华文化同宗多源,各家思想之间相互批驳、借鉴有利于形成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故选C项;“全面推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地主阶级统治确立是在秦朝,排除B项;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丰富本学派思想内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观点:古代“出世的哲学”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消极。
评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出世的哲学”的重要代表,老子以“道”为世界本原,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则追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们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社会巨变,他们反对频繁的战争,政治上主张“无为”,思想上主张顺其自然。他们虽主张远离社会的纷争和喧嚣,但并非主张脱离社会,其“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老子认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地“为”。
结论:“出世的哲学”并非是完全脱离社会、消极的、无实用的,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入世”与“出世”并非完全对立。
解析:材料中主要述及了两种观点,即“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出世的哲学”,即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消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入世的哲学”,即主张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参与社会,主动融入社会之中,尤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按照题干的要求,我们在作答时,要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任意选取一种或整体进行论述,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论述的观点,然后进行评析,既然是评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评价和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我们所选取的观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在论述的结尾之处,按照题干的要求,我们还要做出结论,这个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