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2.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4. (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5. (2024·广州模拟)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6.(2024·惠州高三月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
7.“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8.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 )
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
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
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
9.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 )
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
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
10.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
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
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
11.(2023河北保定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政府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
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1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 )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
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
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
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3 必修》(2007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14.(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选A。材料提到了与先秦、秦汉相比,东汉晚期的出行风尚为之一变,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据材料“天子至士……竞相乘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现,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但乘坐这样的牛车并没有体现戒奢尚俭的风气,B项错误;牛作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动力,被大量用于驾车,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故材料不能反映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
2.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东汉中叶以后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3.《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解析:选C。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因素,但二者都只是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起步,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不利于“大一统”的形成,且材料并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D项。
4. (2024·梅州模拟)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解析:选C。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生,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地方的封国王侯却违背禁令,杀牛现象屡屡发生,说明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政令,“法律制度”涉及面太广,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自耕农生产遭遇困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封国王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
5. (2024·广州模拟)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解析:选A。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故选A项。嫡长子继承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不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
6.(2024·惠州高三月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
解析:选A。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可知,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故选A项。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
7.“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相如《上林赋》属于汉赋,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选B项。恬静安宁、朴素绮丽是田园诗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民间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排除C项;“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
8.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 )
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
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
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因西汉初期民众痛恨秦法,丞相萧何行政较为宽松,重视农业恢复和发展,这说明他主张与民休息政策,故选B项。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在的汉初,经过数年的秦末农民战争,人口大幅下降,人地矛盾并不严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萧何反对修建新的皇家园林,排除D项。
9.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 )
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
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
解析:选B。依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统治思想发生根本变化,不能表明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D两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提及文景之治,排除C项。
10.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
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
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私人铸钱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这对西汉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盐铁官营政策推行的必要性,非该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
11.(2023河北保定一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政府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
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故选D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
1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 )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
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
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
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选D 根据汉代画像砖图片可知,荆轲将一把匕首刺向秦王,但是并没有刺中,按照《史记》的记载,荆轲“引其匕首以掷秦王”,其结果是“不中”,二者的记述基本吻合,据此可知,实物与文献能够形成相关证据链来进一步印证历史,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3 必修》(2007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答案 (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班固将汉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
(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14.(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 示例
特征:汉武帝选用人才不拘一格。
论证: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繁荣,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等表明汉政府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急需大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大胆起用人才,养马的匈奴太子金日磾被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因对匈奴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中郎将,迁连骑将军长史,董仲舒在对策中显示才能,其崇儒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外,汉武帝还确立察举制,令地方推举人才。这些举措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采用多种方式选官,充实国家管理队伍,推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