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 (2023·高考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3. (2024·珠海高三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4. (2024·广东模拟预测)秦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5. (2024·揭阳高三月考)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 )
A.对秦始皇的焚书进行嘲讽和谴责
B.说明焚书造成文化凋敝的严重后果
C.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D.分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复杂背景
6.(2024·揭阳高三月考)《会稽刻石》记载,“秦始皇卅(三十)有七年,窥朝(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绍兴),宣省习俗”。其内容包括规范男女婚嫁、强调男尊女卑,希望民众遵守道德,共保太平。其意在( )
A.维护皇权专制独尊
B.强化法家的正统地位
C.推动南方经济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
7.(2024·阳江四校高三联考)西汉贾谊认为:“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清代王夫之认为:“夫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虽然,习久而变者,必以其渐,秦惟暴裂之于一朝而怨满天下。”由此可见,在两人看来( )
A.恢复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B.制度的更替需要渐进的过程
C.郡国并行制是最合适的选择
D.郡县制实施导致了秦的灭亡
8.(2024·东莞高三月考)先秦的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全部作为祭祀对象。这一变化表明( )
A.人文意识在逐渐淡化
B.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
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的日益强化
9.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10.(2024·广州高三月考)下表所示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 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保留了分封制的痕迹
B.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C.已有对相权制约意识
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11.(2023·吕梁一模)《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
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
D.有助于打击官吏贪腐问题
1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选A。“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即这些文献记述强调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正式提出“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的是春秋时期《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 (2023·高考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解析:选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刘知几认为只有天子才能立本纪,项羽身为诸侯,无设为本纪之理。司马迁设置本纪着眼于将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被列入本纪之人能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故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D项。
3. (2024·珠海高三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基本沿用了同一系统,官员分工明确,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
4. (2024·广东模拟预测)秦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解析:选B。据材料“移民万家实之……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秦对占领地区实行移民政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秦移民活动旨在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移民活动与秦朝灭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5. (2024·揭阳高三月考)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 )
A.对秦始皇的焚书进行嘲讽和谴责
B.说明焚书造成文化凋敝的严重后果
C.揭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D.分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复杂背景
解析:选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没能保障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领导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的并非读书人,《焚书坑》一诗体现了诗人对秦始皇焚书的嘲讽和谴责,故选A项。材料没有强调焚书造成了文化凋敝,排除B项;焚书坑儒并非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复杂背景在《焚书坑》一诗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6.(2024·揭阳高三月考)《会稽刻石》记载,“秦始皇卅(三十)有七年,窥朝(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绍兴),宣省习俗”。其内容包括规范男女婚嫁、强调男尊女卑,希望民众遵守道德,共保太平。其意在( )
A.维护皇权专制独尊
B.强化法家的正统地位
C.推动南方经济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规范地方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规范地方风俗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项。
7.(2024·阳江四校高三联考)西汉贾谊认为:“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清代王夫之认为:“夫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虽然,习久而变者,必以其渐,秦惟暴裂之于一朝而怨满天下。”由此可见,在两人看来( )
A.恢复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B.制度的更替需要渐进的过程
C.郡国并行制是最合适的选择
D.郡县制实施导致了秦的灭亡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秦朝并未继承殷周的制度,因此短命而亡,王夫之认为秦朝变革过于剧烈而导致灭亡,说明两人都主张制度的更替应循序渐进,故选B项。王夫之认为废除分封制是必然趋势,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郡国并行制是最合适的选择,排除C项;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统治,排除D项。
8.(2024·东莞高三月考)先秦的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全部作为祭祀对象。这一变化表明( )
A.人文意识在逐渐淡化
B.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
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的日益强化
解析:选C。据材料“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可知,先秦时期的祭祀制度呈现等级性和地域性特征;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只要有来历有说法,全部作为祭祀对象”,说明秦朝统一祭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选C项。
9.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势力仍然影响巨大,故选A项。题干信息并未提及秦统治者与农民之间的对立关系,排除B项;土地兼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相对,题干中未提及,排除D项。
10.(2024·广州高三月考)下表所示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 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保留了分封制的痕迹
B.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C.已有对相权制约意识
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郎中令、宗正及治粟内史等官员的职责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故选B项。分封制在秦朝已经被郡县制取代,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2023·吕梁一模)《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
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
D.有助于打击官吏贪腐问题
解析:选A [“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说明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因而当时的城市管理模式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故选A项;民众并非城市管理的参与者,所以不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整顿吏治,排除B、C、D三项。]
1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郡县制思想,其思想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付诸实践。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