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含答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17: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2. (2023·高考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3.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4. (2024·揭阳高三期中)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解决了饥荒问题
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 (2024·肇庆统考一模)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
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6. (2024·深圳高三月考)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
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7.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商业景象。它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农村集市 B.出现坊市分离
C.商业市镇兴盛 D.长途贸易繁荣
8.下图是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④反映了当时人们地理学知识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22·浙江宁波期末)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10.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11.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学说,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倾向,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世间的幸福。这说明(  )
A.李贽思想带有叛逆性
B.社会主流思潮的转换
C.李贽否定了孔孟之道
D.明后期思想氛围宽松
12.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科技巨著,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还吸收部分传入我国的西方灌溉技术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这反映出明清科技(  )
①处于传统科技总结阶段 ②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③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④一些方法接近实验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烟台模拟]明代小说空前繁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也蔚然可观,极富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书名 异国举隅 故事情节 细节
《西游记· 比丘国救子》 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 (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 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
《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 巧洞庭红》 吉零国、 波斯 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 (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
《喻世明言· 杨八老越 国奇逢》 日本国 杨八老因倭患遭遇离乱,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与亲人团聚 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
《警世通言· 李谪仙醉 草吓蛮书》 渤海国 李白天纵奇才,纸笔之功吓退渤海使臣 (李白)蕞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进贡
依据材料,概括明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并指出其所影射的社会现实。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 (2023·高考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解析:选A。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豆饼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2. (2023·高考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圣人之学”,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与“百姓日用即道”相契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的是向内心探求理,理在内心,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其反对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解析:选C。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 (2024·揭阳高三期中)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解决了饥荒问题
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还可以“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做成各种番薯制品贩卖,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的增减,排除A项;“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D项。
5. (2024·肇庆统考一模)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
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不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很快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识别伪银的书籍,这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确实带来了白银流通的问题,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役折银对商人利益的影响,排除D项。
6. (2024·深圳高三月考)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
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选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等学者都指出求利就是义和理的体现,这冲击了正统儒家一直强调的重义轻利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几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国民道德水平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理学仍是官方哲学,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其背景,D项表述因果倒置,排除。
7.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商业景象。它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农村集市 B.出现坊市分离
C.商业市镇兴盛 D.长途贸易繁荣
解析:C 根据题干“苏州商业景象”并结合图片可知,该图描绘了商贾云集的场面,反映了商业市镇兴盛,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贸易繁荣的景象,而非农村集市,排除A项;该图仅反映了苏州的商市,无法据此推知当时的城市空间规划情况,且早在宋朝坊市分离的情况已被打破,排除B项;图片中不能体现苏州地区是否与其他地区进行长途贸易,排除D项。
8.下图是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④反映了当时人们地理学知识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从《坤舆万国全图》所展示的世界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反映了当时人们地理学知识有限。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9.(2022·浙江宁波期末)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王守仁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0.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
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从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故选A项;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排除B项;稻麦复种制的普及现象出现于宋朝,排除C项;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11.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学说,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倾向,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世间的幸福。这说明(  )
A.李贽思想带有叛逆性
B.社会主流思潮的转换
C.李贽否定了孔孟之道
D.明后期思想氛围宽松
解析:A 李贽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反对禁欲,肯定人性,带有明显的叛逆性,A项正确;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B项;李贽继承发展了儒学,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2.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科技巨著,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还吸收部分传入我国的西方灌溉技术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这反映出明清科技(  )
①处于传统科技总结阶段 ②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③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④一些方法接近实验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是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是农耕文明的产物,①②正确;根据“吸收部分传入我国的西方灌溉技术知识”“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得出,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一些方法接近实验法,③④正确。故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A、B、C三项不全面,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烟台模拟]明代小说空前繁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也蔚然可观,极富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书名 异国举隅 故事情节 细节
《西游记· 比丘国救子》 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 (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 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
《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 巧洞庭红》 吉零国、 波斯 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 (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
《喻世明言· 杨八老越 国奇逢》 日本国 杨八老因倭患遭遇离乱,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与亲人团聚 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
《警世通言· 李谪仙醉 草吓蛮书》 渤海国 李白天纵奇才,纸笔之功吓退渤海使臣 (李白)蕞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进贡
依据材料,概括明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并指出其所影射的社会现实。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解析:“异国印象”,依据材料信息“(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 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得出:政治黑暗;由材料信息“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得出经商宝地,充满商机;由材料信息“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得出:野蛮残暴;由材料信息“蕞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得出:蕞尔小邦。“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黑暗映射了君主专制、宦官专权(奸臣当道)、社会矛盾激化;经商宝地映射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崇拜金钱和财富;野蛮残暴映射了边患危机,倭寇之乱;蕞尔小邦映射了贵华贱夷的民族心理。“史学价值”,依据所学知识从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文学作品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有极强的主观性,所以对于文学中的史料信息应谨慎考证等角度分析。
答案:印象:政治黑暗;经商宝地,充满商机;野蛮残暴;卑微弱小(蕞尔小邦)。(4分)
社会现实:君主专制、宦官专权(奸臣当道)、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崇拜金钱和财富;边患危机,倭寇之乱;贵华贱夷的民族心理等。(4分)
史学价值: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文学作品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有极强的主观性,所以对于文学中的史料信息应谨慎考证。(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