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09: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 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 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 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 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他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C.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与时间赛跑,同灾害抗争
——鲁甸县火德红镇党委抗震救灾纪实
山摇地动,房塌屋倒。落石飞滚,险象环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鲁甸县火德红镇党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谱写了一曲天灾无情党有情的英雄壮歌。
能先进灾区一分的,绝不拖一秒
“臧书记好!谢谢你又来看望我们!”15日下午,记者在火德红中学集中安置点采访时,看到受灾群众不停地跟来安置点走访的镇党委书记臧尔方打招呼。“心里惦念着受灾群众,我有时一天要来几次。”臧尔方说。
身材瘦削的臧尔方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地震发生后,臧书记为了抢救伤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由于太劳累,臧书记的喉咙后来完全哑了,不得不去打点滴。输液时,他还在发短信安排布置工作。”旁边有人不停地给记者“爆料”。“在这种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臧尔方说。
其他镇党委班子成员也身先士卒,到一线靠前指挥。地震发生时,王小虎正在外地出差,立即连夜赶回镇里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副镇长李才文负责物资的接收、管理、发放工作,一天到晚站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头顶被晒破了皮,皮肤变得黝黑。他11个月大的女儿患了麻疹,被送往昭通市人民医院治疗,他也一直没有时间回去看望……
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火德红镇党委秉承“与时间赛跑,与灾害抗争”的理念,争分夺秒救人,明确能先进灾区一分的,绝不拖一秒,把抢救生命放在首位,16时30分发生地震,17时30分各受灾点救援人员全部到位。
党员作用发挥出来,党员风采展现出来
一边是生与死的搏斗,一边是输与赢的较量,灾区一线救援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全力搜救被困人员,救治受伤人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抢通路、电、水和通讯,进一步查灾核灾,排查地质隐患;第一时间统计核实灾情,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同时,落实临时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后续工作全面推进。
目前,全镇共紧急转移安置6585户25025人,其中,集中安置6个点535户2078人,分散转移安置6050户22947人。在地震中受伤的300多名村民都得到及时救治。
记者想采访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夏文省,但他忙着整理材料,顾不上和我们多聊。他的同事介绍,他右手曾粉碎性骨折,现在还打着钢针,不能出重力,但情况紧急,他用受伤的手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有时感觉酸疼,但忙起来就把什么都忘了。”他说。
在火德红镇,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叫响“党员作用发挥出来、党员风采展现出来”的响亮口号,在6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抗震救灾一线随处可见共产党员奔走忙碌的身影,充分体现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
心理疏导及时。很多群众由于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心理上遭受巨大打击,镇党委及时组织心理疏导组奔赴各受灾点和安置点,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稳定他们的情绪,对失去的亲人及时组织人员搜救,对当天就找到的遇难人员建议在恰当的时机安葬或者安排火化处理,对没有及时找到的失踪人员全力搜救。对于遇难者,镇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发放抚慰金到其家属手中。
物资保障跟进。认真落实因灾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措施,成立专门的物资接收和发放工作组,认真做好物资的接收和发放工作,所有物资统一调配,优先保障受灾严重群众。救灾物资的及时发放,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李家山村索子社区王朝礼老人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如今,王朝礼老人一家被安置在火德红镇中学安置点,衣食无忧,情绪稳定。当记者走进他家的帐篷时,只见老人正和家人在悠闲地唠嗑,几个小孙子在旁边玩耍。提到眼下的生活,老人充满感恩之情:“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王朝礼老人的话,道出了受灾群众的心声。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开头渲染了地震来临时的惊险,突出了抗震救灾形势的紧张和严峻,为下文写当地党委政府救灾行动作了铺垫。
B. 新闻介绍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的事迹时,采用了旁观者“爆料”的方式,这属于侧面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C. 在生与死的考验和输与赢的较量中,火德红镇党委一班人充分发挥了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D. 对在地震中心理上遭受巨大打击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对遇难者遗体在当天安葬或火化,这些措施都及时而有效。
4.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薄(báo)雾 屏(bǐng)气 刻骨铭(míng)心 蕴(yùn)藏
B. 瞩(zhǔ)目 分蘖(niè) 满载(zǎi) 茎(jìng)杆
C. 受聘(pìn) 潜(qián)力 自给(gěi)自足 浸(jìn)泡
D. 松散(sǎn) 阐(chǎn)明 一蔸(dōu)稻苗 土壤(ráng)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笑咪咪  蹲坐  义无反顾 B. 含糊不清 序幕 挺而走险
C. 贬斥 饥瑾 特邀嘉宾 D. 田埂 幅度 力排众议
6.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造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发展的。
A. ⑤②①④⑥③ B. ③④①⑤②⑥ C. ③⑤①④②⑥ D. ③⑤②①④⑥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手持利刃的歹徒,臧道怀、臧晓静父子挺身而出,身负重伤,后在群众的帮助下终将歹徒制服。
B. 德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
C. 魏克兴表示,在紧要关头,自己永不放弃,将义无反顾地为北京国安俱乐部渡过难关尽一份力量。
D. 曹庄花卉市场,经营鲜花的店面家家都是生意红火,批发的红玫瑰占交易量的80%以上,尽管每枝已经涨到5元,选购者仍然不绝如缕。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986年,在袁隆平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喜看稻菽千重浪》)
B. 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读书:目的和前提》)
C. 大约四百多年左右的时间里,地坛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与地坛》)
D. 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的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9.材料一 借助大幅图片或多幅图片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图片往往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印度洋海啸(2004年),镜头所摄下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瞬间,而且能把人物的神情、事物的态势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现场感。由此,新闻获得了一种独特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由于其形象生动,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意义能较好地被受众直观地感受到,这能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施拉姆认为,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来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是在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要,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心灵仪式。同时摄影图片也能最大限度地制造一种视觉快乐,图片叙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形式美的极致表现,从而给受众留下一种很强的观看体验。
(摘编自黄丽《新闻图片叙事的特征及效果分析》)
材料二 新闻不同于艺术创作,它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记者绝对不能对新闻照片采取任何的修改。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只是一个最佳的典型瞬间,在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用什么样的角度,多大焦距的镜头,光圈与快门的参数组合,不同记者拍出来的效果和画面肯定不一样,所以随机性拍摄也在考验着拍摄者的新闻基本功底。照片的最初编辑在这一刻也就基本确定了下来,而现在的有些新闻图片被摄影记者随意修改,甚至是由两张图片组合而成。随着新闻图片在媒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需要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必须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要求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的时候,除了一般性的调整外,不得对新闻照片做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度。新闻照片的编辑,也要以不破坏基本信息的传播为准绳,确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绝不能断章取义。
(摘编自吴功胜《新时期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浅议》)
材料三 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冰花”男孩王富满冒冰霜上学的图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志愿者协会作为“青年之家”,面向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倡议启动“青春暖冬行动”。昨日,团省委、云南青基会、昭通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为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及附近高寒山区学校,送去了“青春暖冬行动”募集的首批10万元爱心捐款。

(图片引自人民网,文字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云南日报》)
根据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片中男孩幼小的身材与满头的冰花构成强烈对比,营造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感同身受。
B. 网民的关注与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的积极反应,说明该图片所具有的感染力强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C. 材料三中的图片具有新闻叙事功能,其传达出的内容唤醒了大众同情他人、关爱他人的怜悯之心。
D. 材料三中的图片呈现出一个稍纵即逝的最佳典型瞬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男孩家庭的贫困与不幸。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同时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这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带来认识的多元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⑤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
B. 崇尚理智,就是既要对任何东西都加以审慎地思考,也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C. 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
D. 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科学态度。
B. 第④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C. 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
D. 第⑤段引用哥白尼、拉瓦锡等例是为了证明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
B. 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 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 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周荣,字国华,蓬莱人。初为灵璧丞,坐累逮下刑部,耆老群赴辇下称其贤。帝赐钞八十锭,绮罗衣各一袭。礼部宴荣及耆老而还之。无何,擢荣灵璧知县。二十九年,荣坐事逮讯,部民为叩阍。太祖喜,立擢为知府。由是长史竞劝,一时多循良之绩焉。史诚祖,解州人。洪武末,诣阙陈盐法利弊。太祖纳之,授汶上知县,为治廉平宽简。永乐七年,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郡县长吏贤否,还言诚祖治第一。赐玺书劳之曰:“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尔敦厚老成,恪共乃职;持身励志,一于廉公。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方古良吏,亦复何让。特擢尔济宁知州,仍视汶上县事。其益共乃职,慎终如始,以永嘉誉。”并赐内酝一尊,织金纱衣一袭,钞千贯。御史又言贪吏虐民无若易州同知张腾,遂征下狱。诚祖既得旌,益勤于治。土田增辟,户口繁滋,益编户十四里。成祖过汶上,欲徙其民数百家于胶州,诚祖奏免之。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士民哀号,留葬城南,岁时奉祀。是时,县令多久任。蠡县吴祥,永乐时知嵩县,至宣德中,阅三十二年卒于任。临汾李信,永乐时由国子生授遵化知县,至宣德中,阅二十七年始擢无为知州。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涓县房岩,宣德间为邹县知县,至正统中,阅二十余年卒于任,吏民皆爱戴之。
(节选自《明史·循吏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B. 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C. 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D. 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丞,文中指担任地方官职的县丞,其在县里的品级要低于县令。
B.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C. 叩阍,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屈。
D. 乞归,同“乞骸骨”。指古代官员到年龄交还官职,正常退休。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重视吏治,树立榜样。太祖对周荣这样有才能、得民心的官员不计小过,提拔褒奖,从而在官员中形成了守法勤政之风,循吏辈出。
B. 成祖也重视吏治,赏罚分明。成祖对史诚祖这样政绩第一的循吏大加褒扬,迅速提拔;面对张腾这样贪污暴虐的墨吏则果断处置。
C. 循吏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循吏对百姓有惠政,百姓爱戴他们。循吏有小过,百姓为之奔走说情;循吏要调任,百姓极力挽留。
D. 地方循吏升职缓慢,灰心丧气。当时有很多任职年限超过20年的县令,譬如李信,被升迁为知州时,已兴趣索然,不愿升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
②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
四、语言表达
17.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 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__A__。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①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②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__B__。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③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为“这是一株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的奇特稻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的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述,语义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国人没有搞成,难道中国人就不能搞成吗?”袁隆平心中升起一种为国争光、为民解忧的 ① 。“搞杂交水稻,攻克世界难题”,一个具有重大创新的课题在他心中萌生。
没有知音,没有喧嚣 ,袁隆平仿佛置身于空旷的田野里,孤身一人开始前行。
1960年7月的一个下午,袁隆平在田里发现:一株植株高大、穗大粒多的优异稻株,袁隆平将这个稻株上的稻粒收集起来,想作为良种培育。
不料这些秧苗抽穗后,后代参差不齐,纯种水稻的后代是不会如此分离的,这是杂交品种才会出现的情况。
袁隆平反复思考,这株“天然优质稻”所表明的现实,显然与传统遗传学理论 ② 。
于是他大胆怀疑:杂种优势应该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花与异花授粉作物的区别不过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绝不是影响杂种优势有无的因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知音和喧嚣”,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考生可仔细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再对应选项确定答案。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不当。“四鸟绕日”金饰2 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既是文化遗产标志,可知,不会象征“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并修改。
A项,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B项,成分残缺,应把“了”改为“的”。
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句段含义、表现手法、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对遇难者遗体在当天安葬或火化”于文无据,原文中这样表述“对当天就找到的遇难人员建议在恰当的时机安葬或者安排火化处理”。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B“满载”中的“载”应读作“zài”,“茎杆”中的“茎”应读作“jīng”;
C“自给自足”中的“给”应读作“jǐ”;
D“土壤”中的“壤”应读作“rǎng”。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笑咪咪”中“咪”应改为“眯”;
B“挺而走险”中“挺”应改为“铤”;
C“饥瑾”中“瑾”应改为“馑”。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③句是谈“创作和欣赏的关系”,⑤句“这种关系”紧承③句,且引出话题”默契“,故③⑤相连,并且放在前面。①②④⑥对“默契”展开议论,②④⑥是抓住①句的“谅解、定势、求美、求新”分别论述,故①是总领句,放在前面;依据②的“同时”、⑥的“又因为”判断,②⑥在④的后面;⑥又承接②句的“稳定”,转入“变动发展”。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④②⑥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A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正确。
B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正确。
C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正确。
D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用于形容人多,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成分残缺,“在……上”和“根据”使主语残缺,可将“袁隆平”置于“在”之前;
B没有语病;
C成分赘余,“大约四百多年左右”表意重复,可删掉“大约”或者“左右”;
D句式杂糅,“目的……为了”两句式句式杂糅,可去掉“为了”。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形象、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男孩家庭的贫困与不幸”错误,曲解文意,过度读解读照片,图片不能直接客观反映其家庭情况。
故选D。
10~12.【答案】D、C、A
【解析】1. D项,“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理解错误。原文第④段说“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文中是说“……要受到严厉批判”,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并非“无法……搞伪科学”,故选项曲解文意了。
2. C项,“实验方法”理解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开头说“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可见应为“实证方法”,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而非“实验方法”,故此项混淆范围了。
3. 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理解错误。依据第三段开头“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分析可知,“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
C项,“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旧的理论……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可知,语中是说“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可见并没有对经典物理学进行否定。
D项,“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可知,文中是说“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并不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是“试错模式”。科学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13~16.【答案】C、D、D、①当时太祖用严厉的法律规范群下,地方官因小的过失便被逮捕关押。
②赋税徭役公平,政治清明诉讼稀少,人民内心喜悦拥戴,境内可称安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句意:地方长官继承优良传统,宣布德政教化是为了安定人民,为之谋利。我统治天下,随时都在访求贤人,共同策划治理国家。常常向下询问民间,都称苦于官吏苛刻暴急,能够符合我心的实在很少。
“元元”是“安利”的宾语,应上属,排除A、D项;“苛急”合起来作“吏”宾语,应上属,排除B、D项。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表述无误。
B 表述无误。
C 表述无误。
D “指古代官员到年龄交还官职,正常退休”有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表述无误。
B 表述无误。
C 表述无误。
D “兴趣索然”的说法过于武断。原文说“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以偏概全,不能因为几个循吏长期任职就得出明前期地方官升职缓慢的结论。
故选D。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①“重典”,严厉的法律;“绳”,名词作动词,衡量、规范、制裁;“坐”,因为;“逮系”,被逮捕关押;“辄”,就、便。 ②“平”“均”是同义词,公平;“讼简”,诉讼稀少;“悦戴”,喜悦拥戴。
17.【答案】【示例】画面内容:一女子正在接水,水龙头开到最大,流出的几滴水呈“SOS”状。
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认真审读画面,注意画面中水龙头开关的上升幅度、水珠变化成的形状(SOS形)及人物的面部表情,描述画面要细致周全,不能遗漏细节。理解漫画的寓意,除了抓住“水龙头开到最大,流出的水却很少”“流出的水珠呈SOS形状”等细节外,还要把握“SOS”这一特殊符号的含义。把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就可得到“水资源匮乏,向人类发出求救信号”这些蕴含信息,那么该漫画的寓意也就明了了。
18~20.【答案】【参考答案】 ①先强调稻禾的“奇特”,再解说其具体表现,使稻禾特征更突出。②原句用短句,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参考答案】A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 B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参考答案】①②处两两对照,强调稻株高矮不一、成熟早迟不同的特点;第③处分别列举,表示按照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进行分类。
【解析】1. 第一处,由前文“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可知,此处表达袁隆平对新一代道中的期待,故填“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
第二处,由前文“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可知,此处内容与“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相对,故填“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2. 第一处,由前文“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可知,此处表达袁隆平对新一代道中的期待,故填“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
第二处,由前文“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可知,此处内容与“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相对,故填“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3.“高的高,矮的矮”“迟的迟,早的早”是对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的两两对照,强调稻株高矮不一、成熟早迟不同的特点,同时得出了“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的结论。
“高的、矮的、早熟、迟熟”是“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时的记录,此处做了分别列举,表示按照稻株高、矮和成熟早、晚进行分类。突出了袁隆平在进行水稻研究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和精神。
21~22.【答案】【参考答案】①浩然正气 ②背道而驰、【参考答案】
原句句式对称,读来富有节奏感,具有抒情性;改句相对较长,句式呆板。
原句重复使用“没有”,把“知音”“喧嚣”单独成句,突显了袁隆平科研之路的孤独,反衬其勇气和决心。改句则语气平缓,语意平淡。
【解析】1. ①语境指“为国争光、为民解忧的”的一种精神,和“升起”搭配,可填“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②语境指“天然优质稻”所表明的现实与传统遗传学理论是相反的,可填“背道而驰”。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
2. “没有知音,没有喧嚣”,原句为整句,句式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具有抒情性;改句“没有知音和喧嚣”相对较长,句式呆板,没有变化。
原句“没有知音,没有喧嚣”重复使用“没有”,把“知音”“喧嚣”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突显了袁隆平科研之路的孤独,反衬其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改句“没有知音和喧嚣”是简单的叙述,语气平缓,语意平淡,不够打动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