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单选题
1.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 )
A.为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C.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
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减。”据此可知( )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 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 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3.《元史 食货志》记载:“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及世祖即位又增设“俸钞”之科。科征办法为“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而且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同时民户又细分为丝银全科系官户、丝银全科系五户丝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户别。据此可知,元代科差的实施( )
A.说明中央集权统治遭冲击 B.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 D.有效抑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痼疾
4.万历元年(1573年),首辅大臣张居正“下令隆庆前产品旧欠,一律免征;隆庆五年(1571年)前旧欠,免三征七;五年后欠税,一律追缴”。他还将在任时期的赋税征收、不新增债务以及按比例收缴“积欠”等列入官员考核标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中央集权出现危机
C.传统税制弊端突出 D.统治集团挥霍无度
5.两税法将所有赋税合并减省,最后分两次征收省去了原本“旬输月送”的麻烦以及税吏催征苛索的纷扰,税收项目得以减少;两税法又规定了集中交纳的时间,缴纳手续快速便利,税收额度清晰可见。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便利了农民交纳赋税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6.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7.据统计,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财政收入约为350余万两白银,支出则为380余万两白银。到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皇上御极十三年,太仓粟可支七年,银亦可支二年。”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行(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 D.加重了农民徭役负担
8.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
A.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扩充了自耕农所有制
9.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倾,“以给贫乏”。唐朝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维系封建土地国有 B.保障两税法的实施
C.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D.取消租庸调的征收
10.北魏实行均田制度,对授田对象的身份并无严格的限制。唐高祖时期,不再给一般妇女、奴婢、部曲、耕牛授田,并允许一定条件下买卖永业田和口分田。这些变化( )
A.便利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B.有利于门阀士族势力的继续壮大
C.反映唐朝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D.极大地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唐代中后期,形成“‘天下百姓输赋税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其中每一部分都必须按时运送至规定的地区。如,对于其中要上供到长安和洛阳国库的,规定“本州收获讫发遣,十一月起输,正月三十日内纳毕”。这说明当时( )
①赋税分配原则明确 ②中央财政收入拮据
③限制赋税上交时间 ④租庸调制依然流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被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严重 C.户籍制度的完害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3.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该评价着眼于( )
A.封建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地位 B.封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责权关系
C.封建国家在租税方面的收入来源 D.化解封建社会农民与贵族的矛盾
14.唐朝时,刘晏主持理财工作的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的作用,革除国家财政的积弊,效果明显;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由此可知唐朝后期(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理财型官员顺应社会需求
C.国家实力日益强盛 D.统治者比较关心百姓疾苦
15.在宋代,商税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对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商人在缴纳商税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收入。这种税收理念,促进了商人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这说明宋代( )
A.注重税收优惠 B.强调税收利益共享 C.强调税务监管 D.重视税法宣传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摊丁入亩”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摊丁入亩”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的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差役为民害”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明史·食货志》载:“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明朝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据《续文献通考卷十六·职役考》载: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顾(雇)役应付……亦革弊之良法。但有司行之有善有不善,是以地方亦间有不称便者”。其“善与不善之处”,河南《封丘县志卷三·田赋志》对此有概括性说明:“监司颁行一条鞭法,规制划一、剔弊省繁,最为得法。久之弊生,以致派银之岁,有多寡也;折地之时,有上下也;钱粮之互,有出入也。种种弊窦,难以枚举。”此外,《获嘉县志卷六·赋役志》引《吴志》云:“按存留项下,皆昔日之徭役也。自一条鞭法俱归入额赋之内。民各输银,官为雇办……然而役因事起,例以时成……皆不能无烦于吾民。”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续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一条鞭法”的“善与不善之处”。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的财政控制力不断加强,设立了多个层级的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尤其是清代的财税制度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户部主管中央财政,制定财税征收政策,通过“起运留存”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财权和财力。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处理上,清代在明代的“起运留存”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解款协款制”,协调全国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各地财政支出的调剂,具有早期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征。清康熙时期,财税的存留和起运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央集权趋势继续增强,确立了“悉数解司”制度:州县不再保有存留,原来的州县存留部分全部上交给省一级布政司。州县所需经费向布政司奏请支用,事后则“奏销”。“悉数解司”与“奏销”制度的共同执行使中央集权特征变得更加明显。针对地方无甚财权从而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加大非正式收入征收这一现象,雍正年间开始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一方面将地方收入合法化,改善了地方私自加派、损害中央财政税源的行为;另一方面将火耗的征集、发放和支用权限从地方收归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摘编自张熹珂、任韵霖《财税制度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构建与巩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财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财税制度演变的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唐代)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诸造籍起正月,毕三月,所须纸笔、装潢、轴帙皆出当户内,口别一钱。
——摘编自《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
乙:(自公元755年起,民户流亡、簿册散失。780年,唐德宗行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德患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编自李三谋《重新认识“一条鞭法”的征收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乙材料分别体现了唐代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的异同。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晚期,在浙江,鉴于“田归不役之家,役累无田之户”的弊端,地方官员提出“均田均役”之法。在江苏,官府制定《征收条例》以消除赋役繁轻不均的弊端。在湖南,当地采用人丁随粮摊的类似举措。在四川和广东,一些州县开始尝试按照田地数量征收赋役的探索。雍正即位后,主张实行摊丁入亩,这一主张逐渐成为政治共识。山东巡抚黄炳奏请援照浙江省之例“按地摊丁,以苏积固”;直隶巡抚李维钧上疏请求将所属“丁银摊入田粮征收”。经过讨论,朝廷认为推行摊丁入亩的好处大致有三:一免贫富不均之叹,二免逃亡转赔之苦,三免吏胥贿嘱之弊。最终,户部依照李维钧的建议,将丁银均摊到地粮之内并造册征收。于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在雍正元年(1723年)拉开帷幕。
——摘编自崔华杰《清朝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理由。
答案:
一、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排除A项;宋代举措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不是为了满足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宋代这些措施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国)。据材料的信息政府掌握的是银丁数,如果增加人口,银丁数不变,结合所学是清的摊丁入亩政策,C符合材料的信息,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政府欺骗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B项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1712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不是全面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可知,元代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客观上会强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元代科差的实施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元代科差的实施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有效抑制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下令隆庆前产品旧欠,一律免征;隆庆五年(1571年)前旧欠,免三征七;五年后欠税,一律追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表明,当时的传统税制存在问题,如欠税累积、税收征收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迫使他采取措施进行改革,C项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表现为地主对于农民的控制在减弱,经济依附削弱,但是材料主要体现当时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万历初期,明朝的中央集权还比较稳固,排除B项;材料主旨“传统税制弊端”,而“统治集团挥霍无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减少了税收项目,简化了交税手续,这便利了农民交纳赋税,B项正确;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确实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这并非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两税法便利了农民交税,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及税收项目减少了,但没有提及农民赋役数额的变化,因此无法判断农民的赋役负担是否减轻,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了农民交税更加便利,但未体现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庸调无凭”“故遣作样”“令其好不得过精”并结合所学,当时受田农民纳帛或布为调,男子不去服徭役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可知朝廷为庸调确立一个不好不坏居中的纺织品征收标准,符合农民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规范百姓交什么水平的纺织品给官府,这一规定与家庭手工业本身生产的产品质量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这一规定并未增加赋税额度,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而是赋税制度改革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排除A项;“一条鞭法”的推行,计亩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一条鞭法”使赋役合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甚至占有权,但并没有选择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的自由,这表明封建政府依托均田制,维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均田制的实施情况,并未明确体现其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缓解效果,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农民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但不能直接得出扩充了自耕农所有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朝初期严禁盗种公田,这是要维护封建土地国有,即均田制,A项正确;两税法是唐朝中后期实行,排除B项;主要目的从维护统治出发,排除C项;均田制是和租庸调相对应,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唐朝时期的均田制减少了授田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为官僚地主进行土地兼并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利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均田制将“奴婢、部曲”排除在授田对象之外,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到唐朝时期均田制度的内容变化,而唐朝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主要由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来,排除C项;均田制是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制度,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的田地称为口分田,永为世业、不在收受之限的田地称为永业田,永业田由农民自己所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天下百姓输赋税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其中每一部分都必须按时运送至规定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赋税分配原则明确,也限制赋税上交时间,①③正确,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财政收入拮据,也无法体现租庸调制依然流行,②④不准确,排除A、C、D三项。故本题选 B 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既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A项正确;选项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政府需要详细记录土地的每一次变动,选项不是记录这些变动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是明朝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而不是户籍制度,排除C项;专制集权的强化更多地与政府的权力和统治方式有关,而不是与土地所有权的变动和记录方式直接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5—8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意即封建国家授给农民土地,农民为国家承担相应的赋役,根据所学,这一制度属于均田制,B项正确;均田制度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培植,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发展不利于国家对土地产权交易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材料表述的是两位官员在理财过程中,采取了比较行之有效的理财措施,得出理财型官员的做法顺应唐朝后期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只讲了做法,看不出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放松,排除A项;唐后期国家实力逐渐衰落,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国家为改善民生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提到宋代商人缴纳商税后可获得一定税收优惠,地方政府也能获得税收收入,这体现了商人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收利益的共享,B项正确;选项只强调了注重税收优惠,没有体现出地方政府获得税收收入以及双方利益共享这一点,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税务监管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税法宣传教育也未提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原因:摊派赋税;巧取豪夺。
影响:贫苦百姓抗税,逃跑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可信度下降,阶级矛盾尖锐。
(2)原因:浙江巡抚李卫办事干练;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决心坚定;百姓支持“摊丁入亩”。
2.(1)变化:明初,租与役分别征发;分两次征收;明中后期一条鞭法实施后,租与役合并征发;量地计丁、计亩征银,以白银为交付形式;先定租赋总额,量出为入。(任答三点)
(2)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简化了赋税征收环节,降低了征税成本;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不善:“量出为入”易造成每年赋税总额不稳定;各地标准不一、钱粮价格浮动,增加不公平性;地方官员徇私舞弊;杂派徭役不断,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3.(1)集权化趋势明显;财税体系日趋完善;财税分配渐趋理性。
(2)推动了家国共同体的构建;提升了国家集权化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控制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1)甲: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实施严格规范。乙:贯彻新的财政原则;由舍地税人转向舍人税地;弱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趋向公平合理;税目趋向统一和简化。
(2)同:两者都没有批评两税法制定的原则和目的;都认为两税法的施行都加重了民众负担;都认为两税法的施行问题都出自于具体执行过程中。
异:白居易认为两税法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基层官吏在执行过程中敛索无度;陆贽认为两税法弊端在于两税定额以钱谷最多之时为依据,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人口锐减,致使定额过高。
5.(1)历史作用:以耕种土地为标准收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摊派不均的弊端;摊丁入亩实际上取消了人口税,减少了百姓因丁税沉重而流亡的社会现象;土地数量相对稳定,而人口则时常变化.摊丁入亩有利于国家税收的稳定.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员借人口税盘剥百姓。
(2)示例一补充:有利于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理由:实行摊丁入亩,改变了征税方式发生变化,清政府不再按照人丁征税,而是把丁税摊入田亩中,地丁合一,按照田地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能够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进而巩固了清朝封建统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补充: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理由:实行摊丁入亩,征税方式发生变化,清政府按照田地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就迫使农民为缴纳地丁正确银而变卖农产品,从而客观上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清政府不再收取实物,而只收银两,客观上也给予农民农业种植的自由权,农民为增收会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客观上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