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请欣赏一首歌曲,猜一猜它是哪个国家的?
沈阳一中 张 悦
1.旋律是几拍子?
2.请演唱此旋律。
A
3.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1.共听到几遍旋律?它是怎样变奏的?
4遍:1次主题呈现和3次变奏;乐器变奏、复调变奏;
速度慢、力度由弱渐强;沉重的、哀伤的、忧郁的
2.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
1次主题呈现:弦乐(小提琴、大提琴); 3次变奏:木管(长笛、单簧管);弦乐;铜管(长号)
B
1.乐段B中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
2.它的情绪是怎样的?与A段有什么不同?
3遍,模仿风笛的木管乐器;弦乐;铜管乐
惆怅的 ;情绪比A段稍明朗些,速度慢,比A段稍快,力度适中,比A段稍强
1.这个旋律是几拍子
2.请演唱它、学会打击节奏,并记住它。
1.背景音乐是什么?视频是什么场面?
2. 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如何变化的?画面是怎样与之匹配的?
3. 伴奏的乐器有哪些?
背景音乐是我们刚刚学习的旋律;集市上的舞蹈场面
欢快的;音乐的力度由弱渐强;画面由远及近,舞蹈队从远处走来
很多民族乐器:打击乐、弦乐
C
1.旋律出现几次?能说出它的变奏次数吗?变奏的乐器分别是?
14次:1次呈现和13次变奏;弦乐、木管、铜管
2.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音乐的速度很快,力度由弱到强;欢快的,喜庆的
D
1.变奏中的旋律还是一样的吗 共变奏几次?变奏的乐器分别是?
出现了加花变奏,与旋律不完全一样了;变奏18次 ;木管 、弦乐、铜管
2.情绪是怎样的?与C段有什么不同?
激昂地、热烈地;速度更加欢快,力度忽强忽弱,颇具戏剧性
请大家根据乐段A、B、C、D的风格排序,用音乐的语言描述以下小故事:
一位漂亮的新娘马上要出嫁了,面对家里熟悉的环境内心有些哀伤;亲朋们远道而来参加她的婚礼;大家衷心的祝福和热闹的气氛使新娘的情绪有所感染;亲友们簇拥着她,跳起欢快的舞蹈,把新娘送出家门。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
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二主题:
舞蹈音乐《卡玛林斯卡亚》
双重变奏曲
引子
第一主题
一次变奏
第二主题
一次变奏
第一主题
二次变奏
第二主题
二次变奏
格林卡:
(1804—1857) 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出生在一个农庄地主的家
庭,儿时经常听到农村歌手和
农奴演唱的民歌
为了改变俄罗斯民族音乐
落后的现状,1830年前往意大
利留学深造,1834年回到祖国
运用西欧专业作曲手法,大量引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伊凡·苏萨宁》——俄罗斯第一部爱国主义歌剧、奠定了“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神话史诗剧”基础
《卡玛林斯卡亚》——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基础
请聆听作品,在音乐主题变更的时候举手示意。
模仿
怎样结合的呢?
速度对比
四度音程范围内的下行音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卡玛林斯卡亚》的曲式结构表,还能发现哪些作曲家创作的“细心”之处?
段落 风格 变奏次数 变奏乐器 力度 速度 情绪
A 1次呈现+3次变奏 弦、木、弦、铜 由弱渐强 缓慢地 哀伤、沉重
B 3次变奏 木、弦、铜 适中 慢 哀伤
C 1次呈现+13次变奏 弦、木、铜 由弱渐强 稍快地 欢快、明朗
D 18次变奏 木、弦、铜 忽强忽弱 快速 热烈、喜庆
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俄)格林卡
管弦乐器的分类和特点:
1.弦乐(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常常用于抒情、柔美动听的旋律
2.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音色最为丰富,善于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
3.铜管乐器(长号、大号、小号、圆号)音色雄厚、宽广、明亮
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
鲍罗丁
居伊
穆索尔斯基
科萨科夫
又称“俄罗斯五人团“,19世纪60年代,由俄罗斯进步的青年作曲家组成,是俄罗斯民族音乐艺术创作队伍中一支主力军。强力集团”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强力集团”和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的等人是俄罗斯民族音乐觉醒运动中的中流砥柱,为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拉基列夫: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
居 伊:歌剧《威廉·拉特克夫》、《安哲罗》
鲍 罗 丁:歌剧《伊戈尔王》
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芭蕾舞鞋能够承受的巨大的荷重可以跟足球鞋承受的荷重相提并论。
芭蕾舞鞋总共有3种型号:“瓦加诺瓦”、“埃利塔”、“富埃捷”。每种型号又分17种尺寸。此外,每种尺寸又有5种肥瘦情况。任何一个女演员可以从厚薄、大小、肥瘦不同的255种鞋中,挑选适合自己的理想的鞋。
2001年6月5日,17岁的中国选手姚伟在芬兰第四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出色地表演了古典芭蕾《帕基达》和《艾斯米拉达》一举夺冠。姚伟的获奖,在中国的文艺界上引起极大反响,并称为“芭蕾的中国现象”。现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