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配套教学设计(6)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配套教学设计(6)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3:45: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2新设计
教学片段
【片段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创设情景,PPT中看到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听听音乐要向我们倾诉什么?
(请一二个学生讲述听音乐后的情感体验)
(1)听到俄罗斯农民的忧伤
(2)小提琴的音色很忧郁;
(3)让人感觉是宁静的田园生活、干净而伤感的声音
【评析】创情设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即便听,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听,通常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不良的听觉习惯。本课一开始就从关注学生已有的音乐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音乐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与本音乐课有关的知识。
【片段二:学科综合—扩大视野】
1、设问,大家学了世界历史,谁能说说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发生什么巨大变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综合了历史学科)
(1)农奴制废除(2)民主主义革命(3)工业革命
师:请同学想一想:在这个时代,俄罗斯出现了哪些伟大的艺术家?
回答:托尔斯泰列宾屠格涅夫柴可夫斯基等等
师: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日渐高涨的年代。随着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19世纪下半叶被称作是“俄罗斯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俄罗斯音乐、文学与绘画都为尽可能详尽、现实的刻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地展示了俄国的社会状况,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我们将该时期的文学和绘画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评析】通过让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品当时创作的思想产生碰撞,达到对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并拓宽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通过音乐与语文学、历史等学科整合起来,赋予了音乐课新的内涵,学生感到新鲜和乐趣,学习的兴趣更浓。
【片段三:挑战自我—背唱主题】
创设情境:用逐渐减少谱例的方式来熟唱曲谱达到记住主题音乐的目的(设计这环节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记住该音乐主题)
注意旋律走向
能将主题旋律接下去吗?
难度加大一点哦!
再减一点,会背了吗?
加油!一起来背唱
最终达到将主题1的主旋律背唱的目的
【评析】如果纯粹地让学生跟唱主题或背唱主题,会很单调,设一些小小的困难和障碍,让学生产生挑战自我,考验自我的兴趣,激发了对熟悉主题音乐的热情。这样,通过曲谱的逐步减少,赋予了音乐课新的形式,学生感到新鲜和乐趣,学习的兴趣更浓。
【片段四:设置问题—层层深入】
听第一主题及变奏设问:刚才我们听到主题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听音乐)
学生回答:主题出现四次
每一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变化的是什么?(就同一问题深究)
学生回答:音色力度配器
这样的创作手法叫什么?变奏:代表基本乐思主题的若干次变化的重复或展开就是变奏。以原来的音乐材料为基础(作为第一个结构单元),一次又一次地“有变化地反复”。因此,它的结构可以归纳为A—A1—A2—A3—A4……。变化的部分可能是旋律、节奏、织体,也可能是音色、力度和演奏方法。
作曲家就是这样来创作的。假设你是作曲家,运用这个主题,运用我们这些声音作为乐器,你将怎样创作?(创设情境,让他们体验变化音色的创作手法)
学生实践(达到将主题进一步熟记的目的)
女声一遍,男声一遍,合着一遍;
一人口哨一遍,加入两个女声一遍,再加入钢琴
【评析】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变奏的创作手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深入浅出。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研讨、判断,带着问题听音乐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和培养音乐欣赏兴趣的有效途径。
【片段五:创作表演—探究合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曲家的一种创作手法——变奏。。现在给大家两个我国传统民歌的曲调,同学们也尝试着用变奏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要求从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进行,可以选一个主题,也可以两个主题结合,变奏要求三次以上。
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进行创作表演,鼓励学生大胆融合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造表演。想怎么变?如何变?达到什么效果?
【评析】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音乐课堂提出“创新、实践、探究”的要求。高中学生已进入青年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主性较强,思维也趋于成熟并确立了理想。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个性的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心理加速相互渗透,个人美感日益深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官能的欣赏,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亲身的体验,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此项音乐实践活动本着“全员参与与张扬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体验和实践的平台,从情感体验、理智认知、音乐表现到音乐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他们体会音乐创作不是遥不可及的。同时也明确民族乐派的音乐特征是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实践得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维持和激发,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热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音乐课。
3教学目标
1、熟悉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学会如何了解和认识地方音乐的方式和方法。2、能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和“五人强力集团”及代表作品等。3、以自身的体验活动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能乐意根据主题尝试着进行创作。
4学情分析
《卡玛林斯卡亚》是一首极富民族特色的交响曲。但是学生对交响曲接触不多,有抵触心理。如何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让他们理解和感受民族乐派的特色?初中教材中他们有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另一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如歌的行板》。将这个作品作为课前的导入,制作成一个短片,配上同时期俄罗斯的绘画,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进入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再借鉴学生已有的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信息从而切入到本课的课题中。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分段欣赏,借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来设计背唱主题也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最终能将两个音乐主题熟背。
5重点难点
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根据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创作。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