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20: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来清政府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
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
2.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指出,新约中的规定使“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3.(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4.(2023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 (  )
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
B.中央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
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2024·广东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839年英国在华商务总督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林则徐等人在逾贴中赞扬说:“诚实居心,深明大义,恪守天朝禁令,保全夷众身家,恭顺勤劳,询堪嘉尚。”虎门销烟后,义律立即向英国政府致信说:“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朝外交近代化的艰辛
B.林则徐等官员的宽容心态
C.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
D.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血腥
7.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8.(2023·高考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9.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10.下表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11.洋务之初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常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西方的技术制造和各种器物,常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对此李鸿章在1863年2月的致曾国藩书、1864年春的致总理衙门书和1865年9月的《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这一主张(  )
A.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B.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融合
D.保证了自强运动成功实践
12.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中国通信工具的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通商口岸统计表(部分)
年份 通商口岸
1842年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58年 《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
1860年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1895年 《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898年 总理衙门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 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奏请,经清政府批准,济南、周村和潍县同时开辟为商埠
1908年 粤督张人骏批准自开公益埠
——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研究》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来清政府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
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67年,清政府仍然将学习外国语言的机构命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并没有将外语视作具有国家性质的语言体系,这说明清政府此时虽受到外国的影响学习西方,但是封建观念仍然非常浓厚,不具备近代化的外语观念,故选C项;19世纪60年代,中国仍然处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阶段,虽然对外界有所了解,但对发展对外关系比较排斥,因此并不重视发展中西关系,排除A项;西方文化是随着列强的入侵而不断扩大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的,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比较被动的,并没有极力推崇西方文化,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但是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说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改革,排除D项。
2.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指出,新约中的规定使“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可知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特点,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由此可知,该“新约”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且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
3.(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解析:根据材料“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可知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为统帅,拒绝任用湘系人员,但淮系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这说明当时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结合材料时间“1894年”,可知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故这种派系之争会殃及国家安危,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内部的派系斗争,而非其国力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可知李鸿章极力维护自身派系权力,但叶志超是朝廷任命,材料未体现其为李鸿章专断所下决定,故无法体现“专权”一词,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选帅过程呈现派系之争,而非将帅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4.(2023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 (  )
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
B.中央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
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
解析:根据材料“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可知地方省份可以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这体现了中央财政权下移的趋势,同时中央政府勒令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权威,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清政府通过摊派的方式解决军饷是因为财政支出过于庞大,而不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南省份与中央矛盾激化,排除D项。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内,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6.(2024·广东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839年英国在华商务总督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林则徐等人在逾贴中赞扬说:“诚实居心,深明大义,恪守天朝禁令,保全夷众身家,恭顺勤劳,询堪嘉尚。”虎门销烟后,义律立即向英国政府致信说:“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朝外交近代化的艰辛
B.林则徐等官员的宽容心态
C.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
D.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血腥
解析:选C。据材料“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可知,义律之所以收缴鸦片交给清政府销毁,就是为了给英国侵略中国制造借口,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C项正确。
7.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不仅面临八国联军的威胁,而且也面临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员的不认可,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东南互保”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不能据此扩大为“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述及“外交近代化”问题,排除D项。
8.(2023·高考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的法律在不断调整,这是清政府在变局面前寻找应对措施的表现,故选D项。
9.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解析: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C项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D项错误。
10.下表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人经商、商人学习文化、农民学习植树之法和机器之耕,体现了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社会分工一般是指生产分工,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评论是一些媒体的观点,不是国人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致富备受推崇,而是强调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排除C项。
11.洋务之初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常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西方的技术制造和各种器物,常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对此李鸿章在1863年2月的致曾国藩书、1864年春的致总理衙门书和1865年9月的《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这一主张(  )
A.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B.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融合
D.保证了自强运动成功实践
解析:根据材料“常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西方的技术制造和各种器物,常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可分析出洋务运动开展之初遭到了质疑,李鸿章“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有利于减小推行洋务运动的阻力,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排除C项;“保证了自强运动成功实践”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中国通信工具的近代化
解析:根据“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等信息可知,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是为其侵略提供服务的,B项正确;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没有彻底丧失国家主权,排除A项;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不是洋务运动取的成果,排除C项;气象台是负责天气分析、预报的,不是通信工具,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通商口岸统计表(部分)
年份 通商口岸
1842年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58年 《天津条约》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
1860年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1895年 《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898年 总理衙门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 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奏请,经清政府批准,济南、周村和潍县同时开辟为商埠
1908年 粤督张人骏批准自开公益埠
——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研究》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842年《南京条约》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前,第二阶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第三阶段:1898年之后。
划分依据:第一阶段即1842年《南京条约》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商品输出。第二阶段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主要是通过在中国开设工厂、建铁路来攫取利润,这一阶段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第三阶段即1898年之后,之前清政府主要是被迫地进行开放,1898年之后,清政府受利益的刺激,而主动地开放商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