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专项训练(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专项训练(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21: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一、单选题
1.1860年,美国南方的棉花产量达到384.1万包,比1808年的7.32万包多几十倍。同年,玉米产量为8.388亿蒲式耳,也多了几十倍。这一时期美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源于( )
A.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B.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兴建铁路热潮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代议民主制发展 B.各国文化传统的转变
C.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D.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3.有学者指出:欧洲的优势在18世纪末变得明显起来,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因为侵略者乘坐蒸汽船,带有抗疟疾的奎宁,装备钢枪钢炮。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医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历史发展
B.工业革命对欧洲殖民扩张的作用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统治地位的确立
D.炮舰与廉价商品是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
4.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处于一个缓慢释放的过程之中;以追求高深、普遍学问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疏远;工业革命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而且需要以家庭为媒介发生作用。这一观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阻碍了教育的深入发展 B.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力提升
C.政府教育政策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D.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5.技术的革新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和新的契机,这些革新技术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工业革命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有( )
A.克隆普顿的骡机有助于纱荒的解决
B.富尔顿推动了美国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C.珍妮机是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机器
D.万能蒸汽机的发明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6.1829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尚未建成之时,主管人员拿出500磅的奖金,奖励“对现有蒸汽机车的重大改进”。这一比赛吸引了超过10000人参加,如图是参赛机型之一、由利物浦一位律师发明的“轮足机”。这反映了当时( )
A.技术创新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B.民众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主力
C.英国社会创新氛围较为浓厚 D.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发展
7.有人这样描绘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日游者”:许多市民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浏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还尽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着一篮子吃的,旁边总还跟着一个小孩子。以上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 )
A.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B.工人虽生活改善但仍被歧视
C.铁路是主要出行方式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8.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以作坊式手工业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才逐渐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材料最能说明( )
A.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进程 B.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布局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9.18世纪60年代以后,小麦逐渐成为英国民众的主要口粮。如图是19世纪英国进口小麦占英国粮食消费量的比重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说明( )
A.圈地运动引发严重农业危机 B.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C.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 D.工业革命弱化了英国粮食自给率
10.19世纪初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包含诸多与技术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诸如西欧某些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地方工业学校,就大量开设了化学实验实习、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该现象( )
A.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B.使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
11.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C连祷词”。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C.向非洲输入资本主义文明 D.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12.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造成极大环境污染。为了进一步佐证城市环境问题,检索出四份资料。下列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莫奈创作《国会大厦》绘画作品呈现19世纪雾霾下的伦敦
B.1848年英国议会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C.1838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出版了长篇写实小说《雾都孤儿》
D.美国学者索尔谢姆发表《发明污染》一书,研究19世纪英国城市污染问题非
1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企业家韦奇伍德对他的陶瓷厂进行了新的管理调整。他发明了原始的计时上班系统,用铃声召集工人,工人必须准时时上班。他还雇用专门的生产主管提前上班并分配好工人的工作。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工业生产管理规范化 B.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
C.有利于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化 D.使生产分工更专业高效
14.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
A.商品的全球流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形成加剧文化冲突
15.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如下图),配文道,美国一博士独出新法,用铁铸一人形,高六英尺,口衔吕宋烟一枝。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自能行走,迅捷异常。当时见者疑为生人,初不料其为块燃之顽铁也。呜呼,技至此,可谓神矣。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迅速传播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国人视野
C.“师夷长技”的思想获得认同 D.列强资本输出影响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克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也被称为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客观主义批判史学。该派最大的特点是倡导秉笔直书,自称通过史料的考订能如实地反映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近代以来西方的史学,最初,影响最大的便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
对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没有遇到大危机,整个社会洋溢着信心和乐观主义,这成为兰克学派及其观点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写道:“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发生了”。同时强调,“我的注意力将放在(欧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该学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史料,因为其认为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是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稿等。而进入20世纪,其光芒逐步褪去。
——摘编自徐蓝《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兰克学派史学观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兰克学派史学观念。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7年,钟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历史性转折,当时荷兰人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早期的工作,在钟表里发明了钟摆,大幅度地提高了钟表的准确性。1675年,惠更斯又发明了螺旋摆轮游丝,新的游丝从过去一天45分钟的误差减少到只有几分钟。18世纪中后期,这让制表师大大提高了制表效率,同时很多制表师也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将钟表机芯的发展推向更现代化的标准,同时也对机芯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更加机械化和标准化改革。
——摘编自萧治平《钟表技术》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手表开始流行。因为这种计时工具比装在怀里装饰的目的更强,而它的目标客户只定位在女士身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加运动,并开始驾驶汽车。手表也被越来越多的男人接受。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士兵们开始佩戴手表,认为手表佩戴起来比怀表更加实用,这便让手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实用的手表功能被制表师设计出来,像防水、自动上弦、潜水表等。因此,佩戴手表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和时尚。
——摘编自李流范《时钟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8世纪钟表制造进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佩戴手表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的社会条件。
3.有同学研究中外货币演变,收集了如下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治平三年(1066) 170万贯 《宋史》
北宋至道二年(996) 80万贯 《宋史》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1) 29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 约300万贯 《宋史》
材料二 两宋时期,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组诗强调“交子颂轻便”,李纲指出交子在四川“流通无阻”,南宋叶绍翁则提及乾道四年(1168)“愚民”以“造券不多为苦”。
——摘编自《梁谿全集》、《四朝闻见录》等
材料三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1)分别阐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究北宋纸币问题的史料价值。
(2)除上述两种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纸币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举出两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镑等同于黄金的原因。
4.[工业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机器工业, 是四五十年代开始的外国侵略者经营的近代工业。中国自己经营的近代工业,开始于六十年代初期, 由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到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而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则在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始产生。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过程呈现的特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摘自[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则加速翻倍。宣告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国家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后的美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860年,美国南方的棉花产量达到384.1万包,比1808年的7.32万包多几十倍。同年,玉米产量为8.388亿蒲式耳,也多了几十倍,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的到提高,D项正确;1860年美国尚未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工业化的具体概况,无法得出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排除B项;这是时期美国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并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力兴建铁路,D项正确;英国代议民主制发展与各国兴建铁路热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各国文化传统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这一时期兴建铁路热潮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铁路的兴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欧洲)。根据材料“欧洲的优势在18世纪末变得明显起来,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因为侵略者乘坐蒸汽船,带有抗疟疾的奎宁,装备钢枪钢炮。”可知,欧洲的优势在于蒸汽船、奎宁、钢枪钢炮,而这些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因此工业革命加快了西方殖民步伐,B 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的是医药技术,排除A项;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是19世纪后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炮舰与廉价商品是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式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根据材料中“以追求高深、普遍学问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疏远”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主要依靠工匠的经验积累,并未过多涉及科学,因此工业革命并未直接推动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业革命阻碍了教育的深入发展,反而提到了工业革命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而且需要以家庭为媒介发生作用”并不能说明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力就提升了,因为家庭此前对社会的影响力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教育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推动美国工业生产标准化的是惠特尼,不是富尔顿,B项符合题意;克隆普顿的骡机有助于纱荒的解决是正确的,排除A项;珍妮机是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机器是正确的,排除C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是正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29年英国。关于铁路采用动力的实验比赛引发众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催生各类设想和发明,表明英国社会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C项正确;根据材料鼓励创新的为主管人员而非政府,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发明比赛,仅能体现民众有热情,但无法判断是否为主力,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创新对工业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根据材料“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可知,此时工人生活相比之前有所改善,另外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描绘者是站在上流社会的立场上,如“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这样的描述,体现了他们对工人的歧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流社会对工人的看法,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铁路这种出行的方式,但没有指出这是主要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上流社会对工人的看法,未涉及到世界市场,且世界市场是19世纪末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并非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以作坊式手工业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与服务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不是“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进程”,排除A项;“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布局”,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进口小麦占英国粮食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上升并占有主导地位,这反映出英国粮食自给率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大大降低了进口运输费,且工业发展占主导,D项正确;18-19世纪的圈地运动,重视土地生产率,并未引发严重农业危机,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工厂,确立了世界市场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反映小麦的来源,无法推断出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洲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中,“开始”之说材料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据题干“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A项正确;英国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是在1807年3月25日,排除B项;非洲是英国的殖民(侵略)范围,英国不希望非洲强大,排除C项;据题意可知英国“四C连祷词”“通商”放在“传教”前面,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不是英国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A项正确。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1848年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英国议会是参与者,其颁布的《公共卫生法》是当时的原始文献,也是一手史料,B项正确;绘画作品属于画家绘制,带有画家的主观意识,不能作为原始史料使用,排除A项;小说也属于作家著作,带有作家的主观意识,其具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完全作为史料使用,需要与其他材料相佐证,排除C项;后人著作可以作为文献史料和二手史料使用,并不能作为原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根据材料“韦奇伍德对他的陶瓷厂进行了新的管理调整”可知本题涉及的是工厂主对工厂工人的管理,涉及上班时间、工人召集、分配工作等,这些举措推动了工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 ,A项正确;规范管理工人和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否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对工人上班时间和工作的管理,这有利于推动工业生产规范化,但不一定形成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让生产主管提前分配好工人工作,这和生产分工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末英国。根据材料“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瓷杯、糖来自世界多个地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实现了全球商品流通,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的结论,排除B项;仅从工人们的饮茶的构成不能说明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排除C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信息“由此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配文道,美国一博士独出新法,用铁铸一人形,高六英尺,口衔吕宋烟一枝。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自能行走,迅捷异常。当时见者疑为生人,初不料其为块燃之顽铁也。呜呼,技至此,可谓神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美国钢铁冶炼业的生产情况,与中国传统的手工工场冶炼业发展反差巨大,冲击了国人视野,B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未涉及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迅速传播,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反映西方冶炼业的发展,而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而是反映的“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背景: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欧洲通过殖民确立了在国际格局中的优势;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增强。
(2)积极:注重历史的客观叙述;强调史料的可靠性。局限:理论上,认为世界历史以欧洲为核心(欧洲中心论)这忽视了其他地区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作用,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内容上,偏重于政治,缺乏对社会的全面性认识。
2.(1)表现:准确性、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程度增强;钟表逐步产业化,制作效率提高。
(2)社会条件:更方便使用;更多实用功能的开发;具有装饰和美化作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购买力提高;战争对科技的推动;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答出四点即可)
3.(1)材料一是正史所载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北宋纸币出现的原因。材料二是宋人笔记或文学作品,可用于研究宋代纸币的特点或使用的广泛性等。
(2)类型:方志、辽夏金元文献、国外文献、考古资料等。
(3)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1)影响:机械力代替人力,将人的体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生产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生产机械化以前的增长;引发交通运输的革命和通讯手段的革新,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
(2)特点:伴随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出现,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在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5.(1)国家:英国。
原因: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场手工业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需要;地理位置优越;雄厚的资本;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
(2)影响:生产力出现了大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建立了工厂制;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