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1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高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阅读《登高》回答问题,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 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2.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渚 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 无边落木 萧萧 下 萧萧 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 万里 悲秋常作客 万里 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 潦倒 新停浊酒杯 潦倒 政治上不得志。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杜甫以诗酒为伴,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 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 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 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6.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 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 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 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7.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 “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 “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 “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8.下列对杜甫《登高》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杨伦称赞《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B. 《登高》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C.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此处的“独”字共有两层意思在,一是独自一个人登高,二是常年漂泊无定的孤独。
D.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9.阅读《登高》回答问题,对《登高》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的景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露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
B. 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的气势。
C. 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观察,捕捉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了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
D. 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际感情,“艰难苦恨”“聊到”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写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 “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面对现实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杜甫突破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幻想,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首诗为什么会那样激动人心呢?就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入世思想,面对现实的精神,以及虽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也非要过问政治不可的执着态度打动了我们。这首诗是杜甫四十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后来为人处世的准则,它记载着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热: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再穷、再老也不肯放弃他的理想。越是看到政治黑暗,就越不肯避开,越是看到民生疾苦,就越忘掉了个人的不幸。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人格的另一个要素。杜甫虽有悲观的时候,但不是悲观主义者。不论时局多恶劣,遭遇多不幸,杜甫也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理想。即使在揭露政治腐朽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里,仍然含着希望。《北征》就是一首渗透了乐观主义精神的好诗。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秋天,当时两京尚未收复,杜甫从凤翔回鄜州的途中“所遇皆被伤,呻吟更流血”,家里人也过着啼饥号寒的日子。可是杜甫并不因此而灰心,他“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相信国家不久就会中兴。
热爱生活是构成杜甫人格的第三个要素。杜甫一方面注视着生活的阴暗面,并且毫不粉饰地揭示出来;另一方面又最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即使它们非常微弱,哪怕只是一丝憧憬、一线希望、一个萌芽,杜甫也不会漏过,而总是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将它们描绘下来。所以当我们翻开杜甫的诗集,总会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顿时更深更广地领略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很难设想一个厌世的否定人生的人,会对祖国、人民有什么执着的感情。杜甫正因为热爱祖国和人民,才能具有饱满的生活热情,才能充分肯定生活的意义。反过来说,正因为他热爱生活,爱国爱民的感情才变得更充实更具体。
杜诗动人的力量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题材和思想,同时也取决于艺术的表现,赤裸裸的思想无论如何深刻也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杜甫为他的思想、性格找到了多样统一的形象,同时又在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形象中发现了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创造出完美的、广阔的诗歌意境。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又都在雄浑苍劲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甫多年漂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动荡的江水、急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正是诗人宏阔悲壮的心情的反映。
(摘编自袁行霈《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材料二:
追述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首先要追溯到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杜不可仅在字句上模仿,必须在精神上与他相通。
陆游得之于杜甫的不仅是字法、句法,更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杜甫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深沉而透彻的历史感,以及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而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微的景、物,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澜达到的。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说:“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赞赏王宰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出万里江山,杜甫自己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杜诗的艺术奥妙,就在于他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陆游学杜,深得此种三昧。他的许多诗立意恢弘,笔触细腻,很有杜诗的意趣。
从体裁上看,陆游学习杜甫主要是学习他的律诗。律诗作为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他写的七律超过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陆游学习杜甫,所以他的长处也在律诗上,赵翼《瓯北诗话》曰:“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律诗重在中间两联,而这正是陆游之所长。工整精致而又新鲜活泼的对偶,简直层出不穷。五律如:“天低落平野,雁远入寒云”(《马上》)“残灯挑犹暗,寒犬吠偏多”(《冬夜》)。七律如:“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白帝城怀杜少陵》)“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简直不胜枚举。
(摘编自袁行霈《陆游诗歌艺术探源》)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性格,他的诗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仍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B.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记载了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是诗人四十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后来为人处世的准则。
C. 杜甫在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形象中发现了自己,实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创造出完美的、广阔的诗歌意境。
D. 陆游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习杜诗不能模仿其字法和句法,而必须在精神上与他相通。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突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幻想,把个人的穷达放在了极其次要的地位,开始面对现实,投身政治。
B.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的现实性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同时也和它的艺术表现力息息相关。
C. 杜甫最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总是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将它们描绘下来,有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
D. 杜甫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是因为他本身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深沉而透彻的历史感,以及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
13.下列选项,未能体现出材料二第二段中杜诗艺术奥妙的一项是( )
A.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B.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陆游的诗歌创作受到了杜甫的哪些影响。
15.杜甫诗歌完美地体现了他的性格,请分别选取文本以外的诗句来展现杜甫人格的三重要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阁 夜①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④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四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②景:同“影”,日光。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④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1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虽无一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彻夜难眠、感慨万千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
B. “催”“寒”二字既是写景,又暗含作者的人生感受。“岁暮”催,日影短,有韶光易逝之感:“天涯”寒,霜雪霁,有自伤飘零之意。
C. 颔联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悲壮,星影动摇,突出了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 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7.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本诗鉴赏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 )、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 )诗作的意境之美。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言简意赅 意犹未尽 领会 B. 言简意赅 余味绵长 领略
C. 言之有物 余味绵长 领略 D. 言之有物 意犹未尽 领会
19.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 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 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20.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 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入赞为“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 《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中“雪”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对仗的理解。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D“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错,“万里”是空间,是横的;“百年”是时间,是纵的。所以,应为“先从横(空间)后从纵(时间)两方面着笔”。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诗歌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潦倒:指年老因疾病困顿。句意为:年老因疾病困顿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C项,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D三项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无中生有,“孤独者的慨叹”错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故C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偷换主语,“涵盖”主语应是“承诺书”,而“将成为”的主语应该是“诚信档案”。
C项,“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语序不当,“不仅……更……”表递进关系,选项递进不当,应把“不仅……更……”后面的内容互换。
D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选项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句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理解错误,第四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此处的“独”字,应是这两层意思,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B“不尽”只表示数量之大,并非“从平面上”。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D前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
故选D。
11~15.【答案】D、A、C、【参考答案】①字法、句法方面的影响。
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的创作手法方面的影响。
③律诗这种体裁格式方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①面对现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坚强乐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热爱生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1. D选项“学习杜诗不能模仿其字法和句法”错,根据“他认为学杜不可仅在字句上模仿”可知,陆游认为学习杜诗是须要在字句上模仿的。
2. A选项“开始面对现实,投身政治”错,根据“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可知,杜甫并非是在突破幻想之后开始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而是始终这样做的。
3. 杜诗的艺术奥妙是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
A选项“山平水远、地辟天开”为远景,“俊鹘横飞,大鱼腾出”为近景;“山平水远”为实景,“地辟天开”为虚景;这四句诗和谐地统一了对立的远与近,虚与实,能体现出材料二第二段中杜诗艺术奥妙。
B选项由“九轨徐行”到“千艘系江”景物由近及远;由眼前“寺楼钟鼓、墟落云烟”联想到“千古之事”由实而虚;这四句诗和谐地统一了对立的远与近,虚与实,能体现出材料二第二段中杜诗艺术奥妙。
C选项这四句诗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然后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其中没有对立的事物,故不能体现出材料二第二段中杜诗艺术奥妙。
D选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萧瑟秋景;这四句诗和谐地统一了对立的动与静,能体现出材料二第二段中杜诗艺术奥妙。
4. 根据“陆游得之于杜甫的不仅是字法、句法,更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可知,这一句话提到了陆游的诗歌创作所受到的杜甫两个方面的影响,故可以概括出“字法、句法方面的影响”“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的创作手法方面的影响”两点。
根据“从体裁上看,陆游学习杜甫主要是学习他的律诗”可知,这是陆游的诗歌创作所受到的杜甫又一个方面的影响,故可以概括为“律诗这种体裁格式方面的影响”。
5.杜甫人格的三重要素是:面对现实、坚强乐观、热爱生活。
杜甫面对现实方面的诗篇最多,比如: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及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写出了现实中老百姓的困苦和作者面对时对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青年时期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对生活充满希望,表现其坚强乐观的诗篇大多出于此时期,以《望岳》《房兵曹胡马诗》为代表。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友邻交往,此时期是他人生中最为安稳的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大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春夜喜雨》《客至》为代表。
16~17.【答案】D、【参考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诗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解析】1. D选项“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其中的“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2. 首先要明确《登高》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作深入分析。
此诗首联“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天涯”指夔州,暗含有沦落天涯意;颔联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颈联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诗人化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18~20.【答案】B、A、C
【解析】1. 第一处,言简意赅: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言之有物:写文章或讲话不空洞,有实际内容。结合原文“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可知,此处是说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故选“言简意赅”。
第二处,余味绵长: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耐人寻味。意犹未尽:还没有尽兴。结合原文“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可知,此处是说还没用尽兴,故选“意犹未尽”。
第三处,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领会:领悟了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结合原文“真切而深刻……诗作的意境之美”可知,此处是说对诗作的意境之美进行辨别欣赏,故可填“领略”。
2.根据前文“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和后文“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此处是说诗人的做法”,由于”和“使得”造成主语残缺,排除BD;
“传达”和“题旨”搭配不当,排除C。
3. C选项“《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错误,《登高》不是怀古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