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琵琶行并序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琵琶行并序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琵琶行并序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 寻声暗(悄悄)问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 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沦落)憔悴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 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 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不同的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 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4.《琵琶行 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 “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5.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曲罢曾教善材服,装成每被秋娘妒。 B.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涕妆泪红阑干。
C.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顷。 D.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坐重闻皆掩泣。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拼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cáo 嘈杂  漕运 蛴螬 去其糟粕
B. ōu 呕哑  讴歌  怄气  金瓯无缺
C. xiāo  红绡 削面  硝烟  逍遥自在
D. zhà 乍破  柞蚕  惭怍  令人咋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 “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 “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9.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 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 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 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 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10.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 “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 “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歌并不是以一个意象取胜,而是一组意象群落。如果每一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通,就可能造成芜杂。因而意象群落必须是各个意象特点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纲领更具诗人的情感特征。瘦马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高度统一在生命衰弱、情感悲凄的境界中。西风,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相当稳定。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自古以来游子的命运就是如此,与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意脉悲凉的性质上和谐地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
前面系列意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属于间接抒情,而“断肠人在天涯”是全诗唯一的直接抒情,思乡游子归途艰难悲凄。前面的意象叠加,为最后的情感高潮蓄势,没有前面的饱和的意象,仅仅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白,是抽象的,而没有最后的直接抒情,众多意象的内涵不能统一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系列意象中以动态表现情感之运动而取胜的。就马致远这首小令而言,如果意象一味地静止并列下去,全诗五个句子都是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因此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这还是形式上的,如果继续写风景,一味地在视觉感官上滑行,情志就难以深化,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点明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是有一点凄苦了。人在天涯,归乡无期,正是这首小令的情思不可重复的特殊性。
(摘编自孙绍振《〈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材料二: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不同,古典诗歌更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群落中每个意象的特点高度统一,避免了各个意象互不相通造成芜杂的情况。
C. 物象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D. 意象构成时可以根据诗人写作需要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代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B.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源于不同环境,具有局部性,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
C. 《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是抽象的,情感是隐性的,其内涵最后统一在直接抒情中。
D. 意象是经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13.下列选项,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踏莎行》)
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青玉案》)
1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15.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意象“马”和“云”的解读,分析《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这一意象的运用效果。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曰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曰: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天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即杨虞卿。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士大夫A对垒B交争D磨戛E不休F罹其事者G多为岭海H万里之行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 驾(一天的行程) 君子不 齿(并列、排列)知不可乎 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拜刺史不出(授予官职)
B. 使 快 弹数曲(快速地弹奏) 因 为长句(于是写了)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南边)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正,正在)
C. 今 漂 沦憔悴(漂泊沉沦) 用心躁也(因为)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处在) 昵元牛而不附其党(亲近)
D. 歌 以赠之(连词,用来) 忽魂悸 以魄动(连词,表转折)余 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而犹 以得失介介议之(介词,拿)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作者游览时却显得十分空寂,因而内心感到愤懑不平。
B. 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
C. 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却一心寻求散淡的官职,只要被任命为高官,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就任。
D. 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并未沾染其中是非,能够洁身自好,保持独立的人格。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2)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
20.作者反驳“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这一说法的理由有哪些?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 ①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② 。产生这种文化认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
2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经常考查的有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用典、衬托、烘托、渲染等)、表发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解答本类试题要根据具体诗句进行分析,首先从修辞手法入手,然后分析描写和抒情方法,最后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思考。
①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
②意思是: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正面写琵琶技艺;
③意思是: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
④意思是:明月当空下,寒冷的江水,独自守着渔船,等着心上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船只;写琵琶女的身世;
⑤意思是:在座的人之中是谁哭泣的最厉害呢?就是那个江州司马白居易先生呀,他哭泣的如此厉害以至于青色的长衫都被他的泪水打湿了;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注意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义理解。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差工具书,注意常见词的不常见义的积累。
A快:畅快。故A错。
B回灯:重新掌灯。惨:悲伤。故B错。
D拢:叩弦。故D错。
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B项,对音乐的描写没有“嗅觉”方面。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理解诗歌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诗歌中写景的作用:(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2)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3)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4)衬托人物性格。
A“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错,枫叶和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衬托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更为诗人的失意与别离添了一层悲凉之感,不是苍劲悲壮。
故选A。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
A“材”的正确书写为“才”,“装”的正确书写为“妆”。
B“涕”的正确书写为“啼”。
C“顷”的正确书写为“倾”。
D“坐”的正确书写为“座”。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去其糟粕”的“糟”的正确读音为zāo。
B“怄气”的“怄”的正确读音为òu。
C正确。
D“柞蚕”的“柞”的正确读音为zuò,“惭怍”的“怍”的正确读音为zuò,“令人咋舌”“咋”的正确读音为zé。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①句中的“为”是“替”的意思。译文: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②句中的“为”是“写作”的意思。译文: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
③句中的“是”为“这(天)”的意思。译文: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④句中的“是”为表判断。译文: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故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故选C。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诗句,要从关键词出发,同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琵琶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并没有说“杂乱无章的乐音”,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的描写对象,利用关键词语理解所写对象的特点,通过形象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B应是“为了表达诗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才华,却又同样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遭到封建制度的遗弃和扼杀”。
ACD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D“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分析有误,因为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有难言之痛,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非神情忸怩,也不是年老色衰不愿见人。
故选D。
11~15.【答案】A、D、C、【参考答案】①形式上,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
②情感上,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参考答案】①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②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解析】1. A选项“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错误。从原文“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来看,作者认为叙事文学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不能等同于“强调细节写实的叙事文学”;“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于文无据。
2. A选项“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错误。原文只是说“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吴乔继承了克罗齐的理论”的说法曲解文意。
B选项“比强调整体的散文更有冲击性”错误。原文只是说“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选项略去限制词“对联想和想象”。
C选项“意象是抽象的”错误。“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说明意象“客体要有特征”,故“意象是抽象的”说法错误。
3. “形质俱变”,指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
C选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虽然有主观情趣的表达,但没有客观对象作为载体,故不能直接表现吴乔“形质俱变”观点。
4. ①形式上,由“‘夕阳西下‘意味着时间紧迫。句法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意象的并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的匠心在于:一味并列下去可能导致单调,艺术要求高度统一,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可知,句法发生变化,由单纯开始向丰富转化。②情感上,由“时间紧迫增加行旅的压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但改变了平行的节奏,而且统一、确定了情感的性质,将情感脉络提升到最高度”可知,时间的紧迫造成行旅的压力,易于下文向情感更深处突进,引出直接抒情。
5.由“‘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可知,诗人的情感使意象性质发生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月”寄寓了诗人离别的伤感,“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月”则承载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由“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可知,同一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同样是“月”,由于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同遭遇与情感,而表现了不同的情感。
16~20.【答案】【参考答案】DFG、A、B、【参考答案】(1)我被贬黜到地方任职两年来,毫不在乎,安于自己的生活,被这个人的话触动,这一晚才有了被贬逐的感受。
(2)处于患难之中却不忧伤的,这只是没有心肝的蠢人罢了,又怎么能够梦见道呢?(做梦也不会梦见道。)
【参考答案】
①遭遇贬谪之初伤怀是人之常情;
②白居易很快就流连山水,修建雅舍,抛却了得失;
③白居易在仕途通达时功成身退;
④白居易与人交往能洁身自好,恪守节操。
【解析】1. 句意:士大夫们相互竞争、争斗,产生矛盾互相攻击一刻也不停止。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遭受灾祸的人,大多数都被流放到岭南、海边这些万里之外的地方。
“对垒交争”作“士大夫”的连动式谓语,其中间不断开,其后不带宾语,因此在D处断开。
“不休”作“磨戛”的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因此在F处断开。
“罹其事者”是名词性者字结构作“多为岭海万里之行”的主语,一般与其后的谓语断开,因此在G处断开。
2. A选项解释全部正确;句意:劣马连走十天的路程。/君子不屑于与之并列。/知道上面这种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授予他刺史的官职他也不外出任职。
B选项快:畅快;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正当太和、开成、会昌年间。
C选项居:停留;句意:但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亲近元稹和牛僧孺却不依附他们。
D选项“忽魂悸以魄动”的“以”,连词,表并列,并且;句意: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忽然魂魄惊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但还有些人拿得失不休止地评价白居易。
3. B选项“所写的《长庆集》一定不会逊于李白和杜甫的作品”错,根据“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可知,本文只是在“诗才”方面将白居易与李杜进行了比较,在作品方面并没有进行比较。
4. (1)“予”,我;“出官”,被贬黜到地方任职;“感”,被……触动;“是夕”,这一晚。
(2)“处”,处于;“戚戚”,忧伤的样子;“特”,只是;“何”,怎么。
5.根据“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可以概括为“遭遇贬谪之初伤怀是人之常情”。
根据“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可以概括为“白居易很快就流连山水,修建雅舍,抛却了得失”。
根据“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可以概括为“白居易在仕途通达时功成身退”。
根据“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可以概括为“白居易与人交往能洁身自好,恪守节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细审那声音,铿铿锵锵颇有点京城的风味。我询问她的来历,原来是长安的乐伎,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位商人为妻。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叙说自己年青时欢乐的往事,但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在江湖之间飘零流浪。我被贬黜到地方任职两年来,毫不在乎,安于自己的生活,被这个人的话触动,这一晚才有了被贬逐的感受。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命题为《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琵琶亭,也就是白司马白居易眼泪打湿身上青衫的地方。因遗留名人行迹而出名的地方,即使江山历时千载此地也会依旧留下美誉,可是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沉寂到如此地步!现如今学习诗的人,刚刚开始学,就闭口不提白居易的《长庆集》。像《琵琶行》这样的诗篇,即使让李白、杜甫来写,也未必会超过白居易。大致元稹、白居易诗文中警示激励的文字,也有来自于李白、杜甫的诗文;李白、杜甫诗文中流畅通达的文字,也有来自于元稹、白居易诗文,这些都不能轻易下结论。有人说白乐天学习道家的学说,但是读他的诗,在表述个人得失的时候,他为什么介意得失呢?我说:人是难免会有情感的。荣耀谢去耻辱接踵而来,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大概就会在东面西面的林间徘徊,穿上能飞上云霄的鞋子,仰起头来看山,俯下身子听泉水的流动之声,修筑起草堂,开凿种莲的池塘,那么被贬谪的感觉,立即会像冰雪一样消散了,怎么会长久地让自己心绪不宁呢?我看白乐天,从此时此地开始逐渐地步入华贵的境界,刚刚五十岁啊,就从仕途退身去寻求闲散的职务,让做府尹就立即离开,授予他刺史的官职他也不外出任职。
正当太和、开成、会昌年间,士大夫们相互竞争、争斗,产生矛盾互相攻击一刻也不停止。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遭受灾祸的人,大多数都被流放到岭南、海边这些万里之外的地方;可白乐天却悠闲自得地在街道里宅院中游玩,躺在天竺石上,赏玩华亭的仙鹤,种植折腰菱,听《霓裳曲》,像这样生活了数十年,那些能料事于先的聪明智慧之人,也怎么能比得上他。与杨虞卿联姻却不被杨虞卿的事所牵连,亲近元稹和牛僧孺却不依附他们;被裴公所看重,却不接受他的恩惠;被李文饶妒忌,却不加重对他的怨恨。进入人群之中却不迷乱自己的心志,走进水里却不被水沾湿,非常接近于得道的人。但还有些人拿得失不休止地评价白居易,真是太过分了。苏子瞻说:“处于患难之中却不忧伤的,这只是没有心肝的蠢人罢了,又怎么能够梦见道呢?这些事情的精妙之处,没有智慧业缘的文人是不理解其中奥妙的。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21~23.【答案】A、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示例】①对于普通人来说 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解析】1.
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有下列作用:①表示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表示声音的延续。④插语。⑤表示对上文进行总结。
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C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转折。D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转换。故选A。
2.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衔接紧密,整个句子语脉连贯;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显得突兀,与前文不协调。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原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从句式上看,原句中“越来越远”被放在句子末尾且单独成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横线前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句式应为“对于……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于普通人来说”。②处,根据上文“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产生这种文化认同”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