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叙写人物做烘托;下片怀周瑜,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 首句是全词起兴之笔。“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C. “乱石穿空”以下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
D. 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表现出作者的随遇而安。
2.对词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颂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势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 “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少部分分为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范畴。
C. 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 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4.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 《永》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
C. 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 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瑾(jǐn) 哺育(bǔ)雄姿(zī) 羽扇纶巾(lún)
B. 投掷(zhèn) 贮存(zhù) 绦虫(tāo) 廊腰缦回(màn)
C. 故垒(lěi) 还酹(lèi) 露骨(lù) 鼎铛玉石(chēng)
D. 模范(mó) 散漫(sǎn)华发(huá) 尽态极妍(yán)
7.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D.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作者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碎,中原难复。
B. 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作者自己的“失意”。
C. 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 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 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 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 B. 千古风流人物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D. 同行皆狼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
D. 小说通过“我”见到周瑜、与周瑜交谈、离开周瑜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以“我”对英雄和战争的理解,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
12.英雄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理想人事的渴望。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文本一中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1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②,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 “瑜往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
C. 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词中的“孙仲谋”。
D. “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B. 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在吴国颇受重用,与一起张昭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C.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D. 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18.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铺天盖地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
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皑皑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 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B. 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C. 它不仅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D. 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21.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叠字,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请找出文中运用的叠字,并结合全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D“随遇而安”错,应该是“壮志难酬”。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是从侧面多角度赞美周郎年少得志 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故C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B.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故B错误。
ACD均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错。《念奴娇·赤壁怀古》没有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故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白描,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反衬、陪衬),顶真、对比,对偶,反复,反问,反语等,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
A.借代,“管弦”代指音乐。
B.比喻,把“万事”比作东流的水。
C.借代,“秋娘”代指女性。
D.借代,“樯橹”代指敌人。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羽扇纶巾”中“纶”应读“guān”。
B.“投掷”中“掷”应读“zhì”。
C.正确。
D.“华发”中“华”应读“huā”。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的流派的掌握能力。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婉约派: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C项是婉约派,其余三项是豪放派。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苏词用“周瑜典故”意在抒发自己花发已生却功业无成的感慨,没有讽刺时政。故C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之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把握整句话的意义,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寻字的正确意义,从而正确作答。
D.已而:不久,过一会儿。故D错误。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古义:英雄,今义:轻浮放荡。
C.古义:情意,今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风土人情;景象,情况。
D.古今相同:狼狈不堪。
故选D。
11~13.【答案】C、【参考答案】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参考答案】
①小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通过梦境这样一个小角度,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
②从人物身份看,文中主要人物“我”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村妇形象;
③小说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
【解析】1. C选项“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有误,结合原文“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应是通过“我”这个普通村妇的形象来侧面烘托周瑜形象。
2.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所以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文章一开始描述的周瑜是“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周瑜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的英雄,“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说明周瑜渴望在征战中展示英雄形象;
到文章的最后“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说明他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3. 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
根据“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可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结合文中“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等“我”的喜好可知,“我”身份普通,所有对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朴素的平凡愿望。
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这些梦境中的表达表达了独特意味,前者代表和平世界凡俗的生活,后者表明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和平的创造者和保卫者。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
14~18.【答案】D、D、C、【参考答案】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
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于是败退。、【参考答案】①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②为身患重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③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
【解析】1. 句意: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
“孙坚兴义兵”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子,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
“舍”为动词,宾语为“策”,所以应在“策”后面断开,排除B。
2. A选项正确。
B选项正确。探望。/反省。句意:周瑜前往探视他。/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参省反省。
C选项正确
D选项错误。引进对象,相当于“替”“给”。/写作。句意: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于是撰写一首长诗。
3. C选项“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错误。依据文章内容“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可知,此话为孙权说的,可见孙权也是主战的。
4. ①“初”,刚刚;“引”,率军(撤退);“次”,驻扎;“江北”,长江北岸。
②“顷之”,不久、一会儿;“张”,遮满、遮蔽;“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应为“烧溺死的人马”;“遂”,于是、就。
5.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表达了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
“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表达了为身患重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表达了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周瑜自少年开始精意于音乐,虽然三杯酒之后他还是能够听出缺憾或弦误,周瑜知道一定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杨太守,周瑜前往探视他。正赶上孙策带兵东渡,到达历阳后,孙策派人通知周瑜,周瑜就带领人马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我得到你的帮助,事情就能成功了!”周瑜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顺利攻克。建安五年,孙策死了,孙权统领事务。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假藉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征讨四方,行动都以朝廷为藉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假藉汉朝丞相的名义,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亲自来送死,怎么能去迎接他呢?周瑜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孤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孤还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孤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卒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们。”不久,烟火冲天,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曹军于是就败退。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人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
文段二:
我是个平凡的人,过去受到讨逆将军特殊的厚爱,委托我很重要的事。于是担负光荣的任务,统率兵马。规划平定了巴蜀,接着又占领襄阳,凭借着国家与吴主的威力,觉得事业的成功好像就在手掌之中。后来因为不注意,中途得了急病,前些日子医治疗养,病却是日日加重不见减轻。人生必有一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实在不值得叹惜。只是遗憾我微薄的愿望未能得到施展和实现,再也不能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罢了。现在曹操在中原称雄,边境未得平静,天下的事还不知结局如何,这是文臣武将忙得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是主公思考焦虑的日子啊。(在这样的日子里)鲁肃忠诚严正,遇事不会随便苟同,他是可以代替我的人。人到临死时,他的话是善意的,倘若对主公来说可以采用,我死而无憾了。
19~21.【答案】C、A、【参考答案】①运用的叠字有:皑皑、巍巍、潺潺。②富于音乐美。音律和谐,富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③使景物特征更鲜明。“皑皑”,雪白的样子,写出了雪峰洁白;“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写出了青山的高峻巍峨;“潺潺”,流水的声音,写出了溪流的声音,突出了景物的“色、形、声”,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解析】1.
画线句“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赋予油菜花以人的表情动作,是拟人的手法。
A选项是借代,“樯橹”代指战船。
B选项是比喻,把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
C选项是拟人,说花“溅泪”,鸟“惊心”,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
D选项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上船;借代,“管弦”代指音乐。
2. 画线句由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颠倒……认知”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颠覆……认知”。
二是不合逻辑,应该先“颠覆认知”,再向外界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空间上来说也应该“内陆”在前,“远方”在后,应该是“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只有A修改正确。
3. 依据原文“远处的皑皑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可知,运用的叠字有:皑皑、巍巍、潺潺。
“皑皑”,雪白的样子,写出了雪峰洁白;“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写出了青山的高峻巍峨;“潺潺”,流水的声音,写出了溪流的声音,三个叠字起到修饰强化景物特点的作用,突出了景物的“色、形、声”,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特征更鲜明。
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重叠音节能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富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