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声声慢(寻寻觅觅)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相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凉”不仅写气候给词人带来的触觉上的凉意,更是描写词人心境之凄凉。
B. “满地黄花堆积”描写菊花凋零,堆积满地,词人借助这一衰败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悲凉落寞的意境。
C.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正面描写词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孤寂难挨的情景。
D. “莫道不销魂”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融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2.《声声慢》词开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请你仔细品味,说说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作者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音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细腻地描写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B. “寻寻觅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冷冷清清”,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家徒四壁,空空荡荡,一无所获。“凄凄惨参戚戚。”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总之,作者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音词,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悲伤惨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C. “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写词人在一种幻觉状态下的行动。“冷冷清清”是第二层,写环境,说明寻找一无所获的原因。“凄凄惨惨戚戚”是第三层,写寻找一无所获后的心情。
D. “寻寻觅觅”是描写词人在幻觉神态之下的行动,词人缘何会有这样的幻觉?只能有一种解释,写丈夫新亡之后,词人在极度悲伤神情恍惚之中寻觅丈夫。
3.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浩《黄鹤楼》)
C.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不已不再为花的凋谢感到惋惜。
C. 本词的艺术特色既有直抒胸臆,也有借景抒情,在语言特色上则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叠字,用词浅近,意境深远。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 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 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 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6.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楚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承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黄昏时分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无边细雨,丝丝如愁。这里是从侧面渲染作者凄凉悲苦的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7.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 B. 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 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 D. 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
8.下面关于《声声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语言浅近,已经深远。
B. “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秋愁、故国之思、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
C.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名主要从动作神态、环境感受、心境意绪三方面表现愁情。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了得”是“概括”的意思。
9.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般认为是词人晚年所作,抒发的情感是对国破、家败、人亡、心伤等惨境的悲叹之情。
B. 母校校园内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周围的树木等共同组成多个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C. 这些领域的老年人退休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但没人做,而且也会导致劳动市场上出现结构性短缺的现象。
D. 10月24日,随着成立亚洲基金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由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区域新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目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河流、道路、树木、花朵以及牛、羊、鸽子、老鹰等词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虽带有类型化的倾向,亦还有一定的具象性存在。词语的具象性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引发的只是表象,而非意象。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而又在某种境遇的刺激下让它重新浮现出来时,这就成了表象。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尤其是由概念化的语词所引发的表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类型化的烙印。更为根本的是,表象充当感知印象的留影,通常只涉及事物的外观,未必能揭示其内在的意蕴。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内里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而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我想,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名物(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不妨推敲一下,诗句中的“漠”指沙漠,可以形成表象,加上“大”字构成“大漠”,其具象性当更见充分。但单独一个“大漠”,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蕴呢?谁也说不清楚。“孤烟”也是一样,它能产生表象,甚至可以从多方面生发联想,而孤零零的“孤烟”亦是难以把握其内在情意体验的。只有将“大漠”与“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单一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始能将诗人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廓、荒凉、寂静、干燥无风以至带有边防示警意味的若干紧张气氛贴切地传达出来,这才称得上诗的意象。所以,依我之见,若是将“意象”理解为表达诗意的基本单元,则这联诗句中虽然用了四个表名物的词语,能产生多重表象,而其所建构的诗歌意象至多只有两个。换言之,意象作为“表意之象”,绝不能将其降格为表象。表象所提供的具象性,只能用为构建意象的原材料,而众多具象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始足以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难以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这也是诗中名物之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从这里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惯常用名物来标示诗歌意象,如谈论马的意象、流水的意象,这究竟是否科学?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解说,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文本的特定语境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成其为意象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他所着眼的,是同一个物象(蝉)上面可以寓托不同的比兴含义,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这不正证明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不容许有任何假借吗?
(摘编自陈伯海《为“意象”正名》)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的加工,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形成了意象。
B. 意象是“意”和“象”的联结,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一种间接的抒情,是对物象的再创造。
C. 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
D. 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名物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不相同。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
B.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诗人的创造才华。
C. “长河落日圆”中,“长河”和“落日圆”若拆分开来,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太阳徐徐沉落在横贯大漠的黄河的画面,以广阔的自然景观消解着孤寂的情绪,才使其转化成意象。
D. 李清照《鹧鸪天》“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和《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菊花意象,因语境不同而意象各别,亦可证明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
13.下列诗句中“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C.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D.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 鸪 天①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B. “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
C. 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D. “仲宣怀远”一句,词人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
15.这首词和《声声慢》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有何不同?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B“菊花凋零,堆积满地”“这一衰败的情景”错,“满地黄花堆积”写菊花盛开满地,并非是写菊花凋零,堆积满地,不是衰败情景。故B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其次,根据给出的诗句赏析。可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修辞、用典、哲理等。
D.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种理解是此词写丈夫新亡之后,词人在极度悲伤神情恍惚之中寻觅丈夫。一种理解是主人公心情愁苦,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寻寻觅觅”。“寻觅”是一种愁苦至极的心态反映,并无具体的目标。另一种理解是词人生活极度贫苦,寻觅的可能是充饥御寒的实物。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汉阳晴川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C.遥望孤城玉门关。
4.【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但此刻丈夫已逝世,无人会再怜惜它,自己已是形容枯槁,也无心赏花。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C“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错,应是情景交融,无心摘花之意。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要关注同音字、异体字、形似字、易错字等的书写,辨析注意准确把握字形,结合具体词语具体分析。
A“帐蓬”中的“蓬”,应改为“篷”。故A错误。
B“良晨”中的“晨”,应改为“辰”。故B错误。
C“暮蔼”中的“蔼”,应改为“霭”,“苍陌”中的“苍”,应改为“巷”。故C错误。
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嘴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地形象的写作手法。《声声慢》中未使用。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体裁的能力。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解答本题,一定要广泛阅读,做好积累。掌握自己阅读作品的文学体裁。
D“《木兰辞》即属此类”错,《木兰辞》也叫《木兰诗》,北朝民歌。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句式杂糅,“抒发的情感是……”和“抒发了……之情”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去掉“之情”,或把“的情感是”改为“了”。
B没有语病。
C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但……而且……”中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故“不但”应放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前。
D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随着”造成主语残缺,删除“随着”。
故选B。
11~13.【答案】B、B、A
【解析】1.
A选项“经过诗人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的加工”以偏概全,依据材料一“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另一方面……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可知,应是两者同时进行;
C选项“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可知,与文不符,原文有“一般说来”;
D选项“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可知,因果关系不成立。
2. B选项“凭空创造”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和第五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可知,“凭空创造”无中生有。故选B。
3.
A选项“柳”含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丈夫的思念;
B、C、D“柳”均含有送别、离别之意。
14~15.【答案】B、【参考答案】①《鹧鸪天》中“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酒》诗,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看似轻松,实则含怨。②《声声慢》中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就是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
【解析】1. B选项“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太阳,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悠闲自得。
2. 《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憔悴损”指枯萎、凋零殆尽。这里诗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