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
一、单选题
1.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
A. 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睿智的眼睛可有神啦。
B. 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啦。
C. 一条小溪潺潺地流淌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啦。
D. 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瘦巴巴的小脸,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啦。
2.下面两组句子中,句式使用的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十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B. 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C. 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 ,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 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B. 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 在古代文学家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以“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意”。
D. 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7.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明经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转太子右庶子。
时有突厥使入朝。准仪注②: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则天甚然之。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俄历司刑、司礼二卿。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竞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注】①则天:即武则天,并州人。②仪注:制度,仪节。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B.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C.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D.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这一科目的设置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B.詹事,官名,又称“给事”“执事”。秦始置,主要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C.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十六为“既望”,三十为“晦日”。
D.开元、天宝,这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纪年法还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神庆出身宦门,入仕后,政绩卓著,深得武则天器重,虽然没有担任过尚书,却被破例授予并州长史一职。
B.并州谷麦价钱飞涨,惊扰了百姓,崔神庆把这一情况上报给皇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表彰和赏赐。
C.崔神庆受张昌宗案牵累,被流放到钦州。然而不久以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
D.崔神庆荫泽绵长,三个儿子都身居高官,门庭显赫,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其他的亲属后代为官者也很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第四段,概括崔神庆对“征召太子上朝”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①无言语,从此谯周②是老臣。
【注】①象床宝帐,神龛里诸葛亮的遗像及陈设。②谯周,蜀国大臣。诸葛亮死后,深受后主刘禅宠信,怂恿刘禅降魏。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描述了蜀汉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的情形,给人一种大兵压境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
B. 颔联中“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之情。
C. 诗歌前四句写景,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诗以浓艳为工的特点。
D. 颈联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指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什么作用。
10.诗的尾联饱含情感,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网络常见用语“上岸”在考试季、毕业季变身为热词。高考“上岸”、考研“上岸”,指在求学的路上晋级;考公务员“上岸”、应聘“上岸”指获得理想的工作。
“上岸”常指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它与下水、下海相对,教师下水作文,勇士下海探险……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时代青年》杂志“理想与现实”栏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睿智的眼睛”书面语色彩太浓。C项,“潺潺地流淌着”与广播稿的口语色彩不相符。D项,“瘦巴巴的小脸”感彩不当,且与下文不够连贯
2.【答案】A
【解析】①②两句中,①句用倒装句,突出了车前草“碧绿的、柔韧的”特点,且短句句式与全句更协调。③④两句中,③句“南、西、北三面”紧承上句“东靠河堤”的话题,句式一致,所以①③两句表达效果更好
3~7.【答案】A、C、D、【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参考答案】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解析】1. A选项“唐诗宋词”错误,结合原文“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原文强调的是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选项“唐诗宋词”扩大范围。
2. C选项“所以‘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意’”错误,结合原文“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可知,“言”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选项“‘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意’”于文无据。
3. 结合原文“‘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可知,“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选项描写人的形象,没有物和景。
B选项是抒情。
C选项是叙事。
D选项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
4. 结合原文“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
结合原文“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是诗歌炼字的典故。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好,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5. 结合原文“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结合原文“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结合原文“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8.【答案】(1)A
(2)C
(3)C
(4)1)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并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2)(崔神庆)多次转任礼部侍郎,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5)①事先要有预报;②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解析】(1)“合预朝参”的主语是“太子”,故“太子合预朝参”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和“所以长无悔吝之咎”有因果关系,“所以”前必须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晦日”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不一定是三十日
(3)“然而不久之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错误,由原文“寻卒,年七十余……赠神庆幽州都督”可知,他被流放到钦州不久就去世了。第二年,因张昌宗案被流放贬官的都得到昭雪赦免,崔神庆被追赠为“幽州都督”
(4)1)重点:判断句、枌榆、比日、简择、无如
2)重点:累、数、陈、利害、每、嘉纳
【参考译文】
崔神庆,是贝州武城人。考中明经科,武则天时期,几经升迁至莱州刺史。于是入朝,在亿岁殿等待诏命,奏事符合皇上旨意。武则天认为崔神庆在历次任职中都有好的政绩,又因他父亲曾有辅佐的功劳,对他大加奖赏抚慰,提拔授为并州长史。于是对他说:“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并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前后任长史的,都是由尚书担任,因为职位重要,所以委任于你。”因而亲自为他选定行走路线,选择日子遣发。
崔神庆到了并州,有个富豪伪造了皇上有关钱币的诏令,文书下到州里,谷麦价钱飞涨,百姓恐慌担忧。崔神庆上奏皇上,认为不妥,武则天下诏表彰赏赐他。在这之前,并州有东西两个城,中间隔有汾水,崔神庆开始筑城相接,每年可节省防御兵几千人,边州人认为很便利。
长安年间,(崔神庆)多次转任礼部侍郎,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调任(他为)太子右庶子。
当时有突厥使臣入朝,按礼仪制度,太子一起参与朝见,应当先颁下诏书。崔神庆上疏说:“我认为五品以上官员之所以佩戴玉龟,是由于皇上另外下达诏令征召,害怕有欺诈,拿出的玉龟相合,然后才会接受命令。况且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被天下所敬慕,古来征召都用玉契,这的确是慎重之极,是从防范来考虑的。昨天因为有突厥使臣朝见,太子一起参加朝见,只有文书下达东宫,不曾颁布诏书。然而古人(总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考虑事情,(这是)时常没有令人后悔过错的原因。况且太子至关重要,不能不更加慎重。以臣愚见,太子既然和陛下不在同一个宫殿,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武则天很赞同他的话。不久下令让崔神庆和詹事祝钦明每天轮换到东宫侍读。
不久历任司刑、司礼二职。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而竟然宽免了他的罪责。神龙初年,张昌宗等人被杀,崔神庆为此获罪被流放到钦州。不久去世,终年七十多岁。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赦免,追赠崔神庆为幽州都督。
开元年间,崔神庆的儿子崔琳等都当了大官,堂兄弟辈有数十人,在朝廷任职。每年的家宴,组带及玉佩(古代官员的习用服饰)相互辉映,用一榻放置笏板,(笏板)重叠在上面。开元、天宝年间,内外亲属都不用细麻布制作孝服,其福禄昌盛到了这般地步。东都私宅门前,崔琳和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都做了大官,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崔琳官位终于太子少保。
9~10.【答案】C、【参考答案】①对谯周误国的批判。因为谯周的怂恿,后主刘禅最终降魏。②对后主昏庸无能的批评。后主竟然将谯周这样的人当作国家重臣,对其宠信有加。③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象床宝帐无言语”,神龛中的遗像无法言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谯周误国,蜀国江河日下。
【解析】1. C选项“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诗以浓艳为工的特点”错。温诗本以浓艳为工,但此诗却以遒劲风骨见长。
2.“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两句的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此处将谯周误国与诸葛亮匡世扶主进行对比,这一句运用的是强烈的反语,表达对谯周讽刺,因为谯周的怂恿,后主刘禅最终降魏。突显出对这类人的痛骂与斥责,这种反语的修辞,使得讽刺的意味进一步加深了。
“从此谯周是老臣”一句表达了对后主昏庸无能的批评。后主竟然将谯周这样的人当作国家重臣,对其宠信有加。
“象床宝帐无言语”一句写神龛中的遗像无法言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谯周误国,蜀国江河日下。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11.【答案】【参考例文】略
【解析】审题:
1.审材料。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上岸”的一些案例,引出“上岸”这一话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上岸”做出解说,如“求学路上晋级”,如“获得理想的工作”;第二段先进一步对“上岸”做出阐释,即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接着引出与“上岸”相对的“下海”“下水”,并指出“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将“上岸”“下水”延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说“上岸”是对稳定踏实生活的追逐,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那么“下水”“下海”则是面对生活、理想时的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如何才能上岸?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需要执着地奋斗。如何才敢“下水”?自然需要敢为的魄力,需要勇于尝试的精神。考生应结合这些案例,联系实际,展开对“上岸”和“下水”其内涵的思考。材料中还写到“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继续思考“上岸”“下水”“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审任务。
材料要求投稿到《时代青年》杂志“理想与现实”栏目,说明考生在写作时要关注时代青年的身份特征,体现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水”,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水”,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
立意:
1.做新时代青年,脚踏坚实土地,登上理想之峰。
2.用勇敢坚毅“下水”,用执着奋斗“上岸”。
3.不经“下水”的风险,如何会有理想的“上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