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2.[2023·广东省东莞市高三期末]学者郭建龙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材料中的“变异期”可能是( )
A.天人合一、玄学B.玄学、理学
C.三教合一、实学D.玄学、心学
3.[2023·四川省资阳市高二期末]解读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解读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解读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下列符合上述解读的历史概念是( )
A.道法自然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D.天人合一
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6.“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7.孔子虽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
8.(2023·湖南,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9.(2023·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 )
A.核心理念不同 B.发展轨迹不同
C.运行机制不同 D.处世方法不同
10.(2023·山东济宁期末)《史记》里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 人物形象
孔子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汉文帝 仁爱宽厚,从谏如流,休养生息
孙叔通 倡导礼仪,主张礼乐教化
韩信 千金赠漂母,知恩图报,信守承诺
《史记》如此塑造人物形象,本质意图在于( )
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
B.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
D.提升统治者的政治威望
11.(2023·福建福州期末)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团圆”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A.民间传说在古代影响很大
B.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D.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12.(2023·北京海淀期末)《史记·夏本纪》载,大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住屋简陋,把财物用在疏通水道)”。后世君主凡与大禹“卑宫室”相反,大肆营建宫殿、奢享乐等则被认为是昏庸。“卑宫室”体现的观念是( )
A.天人合一 B.明德慎罚
C.俭约自守 D.尊崇儒术
二、综合题
13.[2023·聊城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解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项;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项;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项。
2.[2023·广东省东莞市高三期末]学者郭建龙认为,西汉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可分为两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材料中的“变异期”可能是( )
A.天人合一、玄学B.玄学、理学
C.三教合一、实学D.玄学、心学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个周期从西汉开始,到隋唐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在每一个周期中,又都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别是: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变异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异期”是每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第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隋唐时期,此时出现三教合一的内容;第二个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清朝后期,此时出现民族危机,主张实学,也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C项;天人合一思想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玄学是在魏晋时期,都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A项;玄学是在魏晋时期,理学出现在宋代,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B项;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心学最早出现在南宋,不属于“变异期”的内容,排除D项。
3.[2023·四川省资阳市高二期末]解读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解读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解读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下列符合上述解读的历史概念是( )
A.道法自然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D.天人合一
解析:依据材料“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D项;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排除A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思想,指的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的内容,是指借助客观事物探究理,排除C项。
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解析:题干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孔子、孟子则提出了……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处于萌芽时期,排除D项。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儒学主要从个人、家庭、政府、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强调信义和社会责任,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担当,故B项正确;“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都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A、C两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不是实用性的道德体系,排除D项。
6.“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
7.孔子虽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可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表明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故B项正确;孔子维护礼制,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8.(2023·湖南,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光绪年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 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深化对国家自强的认识, 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9.(2023·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 )
A.核心理念不同 B.发展轨迹不同
C.运行机制不同 D.处世方法不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汤因比认为西方的文化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有大一统文化,能实现各个民族和谐共处,能调和各地之间矛盾,提出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季羡林认为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提出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同,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崇尚和谐共存,西方文化则倾向于认为“不同即敌人”,容易发生竞争和冲突,A项正确;核心理念不同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轨迹、运行机制、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即核心理念不同才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所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2023·山东济宁期末)《史记》里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 人物形象
孔子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汉文帝 仁爱宽厚,从谏如流,休养生息
孙叔通 倡导礼仪,主张礼乐教化
韩信 千金赠漂母,知恩图报,信守承诺
《史记》如此塑造人物形象,本质意图在于( )
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
B.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
D.提升统治者的政治威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深受儒家“仁、礼、信”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封建礼教对民众的要求,说明司马迁意在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体现了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政治威望提升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1.(2023·福建福州期末)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团圆”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A.民间传说在古代影响很大
B.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D.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解析: 根据“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项正确;材料无关民间传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一直没有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北京海淀期末)《史记·夏本纪》载,大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住屋简陋,把财物用在疏通水道)”。后世君主凡与大禹“卑宫室”相反,大肆营建宫殿、奢享乐等则被认为是昏庸。“卑宫室”体现的观念是( )
A.天人合一 B.明德慎罚
C.俭约自守 D.尊崇儒术
解析: 根据材料“卑宫室,致费于沟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卑宫室”强调反对大肆营建宫殿、奢侈享乐,强调俭约自守,将财物用到造福百姓身上,C项正确;“天人合一”即天人相合相应,排除A项;明德慎罚是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提倡尚德、敬德,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2023·聊城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解析:特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可知,博大精深,精神营养丰富;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据材料“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意义:据所学可从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等方面回答。
答案: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
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