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 甲午中日 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短暂的春天
内因: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现: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 投资设厂 ,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纺织业 和面粉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
中华民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投资设厂
纺织业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
工业的发展受 帝国主义 、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和摧残
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 张謇 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实业救国 ”道路。还有 荣氏兄弟 、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发展特征
总体特征:总的来说 比较落后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 轻工业 部门, 工 业 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特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
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张謇
实业救国
荣氏兄弟
比较落后
轻工业
重工业
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行: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
剪辫:男子蓄发留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放足:女子缠足→劝禁女子缠足
礼节:跪拜礼→ 鞠躬 、握手礼
称谓:“老爷”“大人”→“先生”,体现出 自 平新风尚
饮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婚丧:文明结婚、 集体婚礼 、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娱乐:公园、 咖啡馆 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服饰:旗袍、 中山装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 不平衡 的。总体呈现出 新并呈、 多元发展 的特征
鞠躬
自由平等
集体婚礼
咖啡馆
中山装
不平衡
新旧
多元发展
1.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如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创办近代企业,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办厂,客观上刺激了近
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3)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如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政策及辛
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民
族资本家兴办企业。
(4)重大政治变革运动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5)新式学校的创办、教育制度的变革为近代民族工业的
发展培育了人才。
不利因素:
(1)政局动荡、政治腐败、专制统治。
(2)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阻碍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
(3)封建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阻碍和压榨。
(4)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缺乏等,
都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 洋务企业与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的区别。
(1)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民国时期的民
族工业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
(2)洋务企业主要是由清政府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
办,带有明显的封建性或半封建性;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多为
商办,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3)洋务企业主要是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企业;民
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的民用工业。
(4)洋务企业受清政府控制,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
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虽有封建残余,但基本上采用资本主义近
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如股份制,董事会主导下的厂长、经理负
责制)。
3.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客观产物。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入侵不仅冲击了清政府的旧制度,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
面的变革。
(2)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运动期间,中国人在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活动中,也接
触到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于是开始逐渐改变原来的生活方
式和风俗习惯。
(3)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如辛亥革命后,民国
政府革除封建恶习陋俗,颁布了劝禁缠足等法令。
1. 【2023·山东济宁】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
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
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D )
A. “闭关锁国” B. “公车上书”
C. “扶清灭洋” D. “实业救国”
D
2. 【2023·安徽】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
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
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
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A )
A. 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 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 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 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A
3. 【2023·广东广州】下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A. 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 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A
4. 清末留学生积极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认为西装之精神
在于发奋努力,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性根。这
种认识反映出当时 ( D )
A. 社会各界崇洋媚外的风气
B. 对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C. 西服已成为社会流行服饰
D. 崇尚变革救亡的文化心理
D
5.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
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共同构成民
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D )
A. 民主共和的进程 B.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文学艺术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化
D
6. 下表是1932年社会局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
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A )
类别 自行车 人力车 马车 汽车 摩托车 骡马
大车
数量 64 100 42 900 300 2 200 40 9 400
A. 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 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 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A
7. 【2023·广东】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
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
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B )
A. 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 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 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 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B
8.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涌现出以张謇为代表的
一大批实业家。
改正: “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
【 ×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
元发展的特征。
改正:
【 × 】(3)北洋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
会陋俗的法令。
改正: “北洋”改为“民国”。
×
“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
√
×
“北洋”改为“民国”。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
较表。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 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1)材料一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
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
皆消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再度受挫。
材料三 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都是从外
国进口的,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被称为“洋
货”。当然有些日用品我国也能生产,人们一向把国产的东西
称为“国货”。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中国市场上会有
那么多“洋货”。(6分)
因为近代中国工业生产落后;民族工业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市
场的需要;外国产品大量向中国市场倾销;等等。
【家国情怀】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体现中国社会诉求的高
频词汇。
时期 高频词汇
19世纪40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90年代 变法图强;实业救国;扶清灭洋
20世纪初 三民主义;德先生、赛先生;外争主
权,内惩国贼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高频词汇集中指向的社会诉
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三民主义”分别是由哪一阶级提
出的?(4分)
社会诉求:挽救民族危亡。“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
“三民主义”:资产阶级。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
晰)(8分)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了
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的代表人物纷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潮。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口号,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虽然没有付诸实践,
但开启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
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洋务
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
的第一步。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
示例:
论点: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
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辛亥革命,资产
阶级实业家以“实业救国”为号召,兴办实业。
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都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
以,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的主题。(要求论点明确、史论
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共19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特训
1. 1888年《申报》有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
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
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
选。”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B )
A. 外国资本进入中国
B.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
B
2. 根据下表呈现的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可知,
当时( C )
时间 私人资本比重(%) 国有资本比重(%)
1894年 20.54 79.46
1913年 51.01 48.99
1920年 61.34 38.66
A. 中国经济已摆脱列强的控制 B. 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D. 私人企业比官僚企业利润高
C
3. 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
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
生纱厂( B )
A. 注重产品质量 B. 发展举步维艰
C. 采用先进技术 D. 推动交通革新
4. 【2023·江苏扬州】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区( D )
A. 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 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 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 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B
D
5.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如《超
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
“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
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D )
A. 时人崇洋媚外
B. 地区发展有差异
C. 社会性质改变
D. 科学思想传播
D
6. 【跨学科·美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
惯也随之变化。观察下图,你认为导致该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B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B
7. 【家国情怀】根据下表可知,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是
( D )
时间 概况
维新变法时期 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
1902年 军国民思想成为体育救国理念的代名词
1912年 为达到防御外敌入侵的目的,军国民主义教育
(体育)放到“五育”的首位
D
A. 近代国人体育观念全盘西化 B. 体育教育与西方军事相结合
C. 国人的体育观念重个人发展 D. 体育运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8. 1873年11月,浙江余杭(杭州)发生了轰动朝野的“杨乃武
冤案”,《申报》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
止,连续报道三年多。这说明《申报》( A )
A. 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B.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C. 为封建统治者进行辩护
D. 专门发表政论文章
A
9. 歌曲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义勇军进行曲》
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巨大的作用,后被定为国
歌。它诞生于哪一历史时期( D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10.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方式: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
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这里所说的
“新的文化娱乐方式”是( B )
A. 听京戏 B. 看电影
C. 读报纸 D. 接电话
D
B
11. 【2023·山东滨州】1940年徐悲鸿创作鸿篇巨制《愚公移
山》;无独有偶,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报告,二者都是以
“愚公精神”号召人们( C )
A. 实行民主选举,激发斗争热情
B. 争取美苏支援,坚定胜利信心
C. 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D. 开辟致富道路,带动经济发展
C
12. 【跨学科·美术】20世纪30年代,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
作品得到进步美术青年的积极响应,国内兴起了新木刻运动。
以下三幅新木刻运动时期的版画作品可以提炼出的主题是
( A )
《怒吼吧中国》
(1935年)
《黎明》
(1934年)
《怒潮组画之抓丁》
(1947年)
A. 宣传救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
B. 批判封建愚昧,呼唤思想启蒙
C. 欢庆中国新生,赞颂伟大建设
D. 揭露社会黑暗,呼吁改善民生
答案:A
13.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近代中国,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
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改正:
【 × 】(2)曹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
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改正: “曹禺”改为“鲁迅”。
√
×
“曹禺”改为“鲁迅”。
【 × 】(3)齐白石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
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改正: “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 ×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
京剧《歌女红牡丹》。
改正:“《歌女红牡丹》”改为“《定军山》”。
×
“《歌女红牡丹》”改为“《定军山》”。
×
“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14. 教科书是课程的载体,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
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源》《星学
发轫》《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法国律例》
《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
略》《富国策》《万国公法》《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摘编自《同文馆题名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
反映出怎样的时代需求?(3分)
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时代需
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材料二 亚细亚洲,占地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
五大洲冠……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
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编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
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中的信息
加以说明。(3分)
变化: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说明:中国和日本、暹罗、
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史》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
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
必读
——摘编自张绪忠《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材料三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
义。(2分)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
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
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2分)
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
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
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 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
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 京 师
废除科举:1902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 ;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法令: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 学制
影响: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八股文
1905
全国学制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创办报刊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 报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天津的 大公报 、上海的 新闻报 和延安的 解 放日报 ,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3)上海的 东方 杂志 、陈独秀创办的 新青年 和邹韬奋主办的 生 活 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出版机构
(1)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商务印书馆 ,是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新华书店 ,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申报
解放日报
东方杂志
生活
商务印书馆
新华书店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成就
文学
20世纪初以后:鲁迅的 狂人 日记 阿Q正传 、郭沫若的 女神 、茅盾的 子夜 、曹禺的 雷雨 、巴金的 家 、老舍的 骆驼祥子 等
解放区: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
等小说
绘画: 齐白石 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的 田横五百士 愚公移 山 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狂人日记
家
暴风骤雨
齐白石
愚公移山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成就
音乐
(1) 聂耳 创作了 义勇军进行曲 毕业歌 等名曲
(2)田汉作词的 义勇军进 行曲 ,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 国歌
(3) 冼星海 作曲的 黄河大合唱
电影: 1905 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 山 ;1931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渔光曲 等经典影片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冼星海
1905
定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军山
1. 中国近代主要的报刊(杂志)。
2. 中国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1)教育: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教育不断借鉴
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
制、改革学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封建传统教育内容
向资本主义和现代教育内容转变的过程。
(2)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传入中
国,由沿海开放口岸、租界等逐渐传入内地和其他地区,从遭
遇阻碍、被动接受到逐步接受和流行,社会生活现代化经历了
曲折过程。
(3)近代民族工业: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制拉入西方工
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近代民族工业在饱受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曲折发展。
3.20世纪30年代流行歌曲反映的主题和体现的精神。
(1)反映的主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抗日救亡。
(2)体现的精神: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与
时俱进等。
1. 观察下表中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
该变化的事件是( A )
时间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
(人)
1904年 4 222 92 169
1909年 52 348 1 560 000
A. 科举制度的废除 B. 中华民国的成立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维新变法的开展
A
2. 清末,人们评价道:“青年学生,不管是进入中学,或是进
入高等专门学堂;不管是进入文学堂,或是进入武学堂……不
管是在军队方面到新军中应征入伍,或是进陆军小学,进陆军
测绘学堂等,没有一个不受革命潮流的冲击。”这反映了
( D )
A. 清末大量学生进入新式学堂
B. 清朝大力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C. 新式学堂分布广、门类齐全
D. 近代教育推动革命思潮传播
D
3. 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
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
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B )
A.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B
4. 1912年,曾兰女士应邀成为四川第一份妇女报刊《女界报》
的主笔(如下图),该报刊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这
说明当时四川( B )
A. 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 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 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 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
5. 电影自近代传入中国后,把市民从家庭引向社会,把商人、
绅士从公所、“堂会”戏场等引入大众文化娱乐场所,使传统
文化生活的个体性、家庭性欣赏转化为集团性、社会性消费。
据此可知,电影的传入( B )
A.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 改变了市民文化消费形式
C. 加深了市民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D. 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新思想
B
6. 【2023·海南】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
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
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 )
A. 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 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 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 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A
7.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 (1)1905年,清政府下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改正:
【 × 】(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
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改正:“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 × 】(3)鲁迅的《愚公移山》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改正:“《愚公移山》”改为“《狂人日记》”。
√
×
“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
“《愚公移山》”改为“《狂人日记》”。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
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
育。”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有怎样的观点?简述“百日维新”在
教育方面的措施。(3分)
观点:优先发展。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
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
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2分)
废科举。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
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
(3)在新文化运动中,谁首先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
秀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三中的“法令”内容,指出这些
主张对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3分)
人物:胡适。主张:文学革命。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
进步与发展。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分)
先进人物引领教育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推动教育发
展;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解释】
材料 下面是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情况表(部分)。
阶段 报刊创办情况
鸦片战
争时期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为“探访夷情”,组织编译了
《澳门月报》,介绍西方各国情况及其对禁烟的反应
戊戌变
法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在
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阶段 报刊创办情况
20世纪初至辛
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共创办了
近120种报刊,国内集中在上海,如《苏报》
《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国外集中于
日本,如1905年在东京创办的中国同盟会的
机关报—— A .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前)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
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出现了《每周评论》
《新潮》等杂志
阶段 报刊创办情况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 在上海创刊的《共产党》《劳动界》等介绍
了 B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的A、B两处填写完
整。(4分)
A:《民报》;B: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从“报刊与政治”“报刊与思想”“报刊与社
会生活”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时务报》
等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辛丑
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在
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
报,宣传了三民主义,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报刊是不同政治派别宣传思想的工具,推
动了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与社会进
步。(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
观点: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