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件(习题课件)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件(习题课件)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5 22:06:46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四单元特训
1.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是在民主
与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
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该事件( C )
A. 倡导变法维新,确立君主立宪制
B.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2. 【2023·山东济宁】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
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
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D )
A. 推翻君主专制
B. 复兴儒家思想
C. 发动国民革命
D. 进行思想变革
D
3. 【2023·四川雅安】如图是1917—1920年的部分历史事件。从
中可看出( B )
A.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4. 民国初期,部分人士抨击“旧体育”的专制和落后,认为
“新体育”应谋求“身体自觉”“科学运动”和“合作精神”
等现代社会亟需的公民品格。这一主张( D )
A. 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覆灭
C. 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 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5. 【跨学科·美术】下图揭示了( A )
A. 五四运动的背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C.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
6. 【跨学科·语文】诗词是中国人表达内心感情的载体之一。下
列诗句描述的事件是( B )
巴黎和会虎狼贪,国府无能卖主权。
万里山河悲漫野,千城民众愤冲天。
学生猛举降魔剑,工友狂挥打鬼鞭。
怒火喷腾摧腐朽,惩贼反帝捍轩辕。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马克思主义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7. 【2023·内蒙古兴安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
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这里的“彻底地不妥
协地”指的是( C )
A. 依靠广大的青年学生
B.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C. 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 发动上层社会的力量
C
8.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
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
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这一现象
表明( D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B.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C. 劳工和妇女的地位得到改善
D. 知识分子逐渐关注劳工问题
D
9. 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学生发起,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陆续
加入抗议行列,再接着,商人、工人、店员、学徒乃至乡村的
农民也都参加进来。材料主要强调五四运动( D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 是由爱国学生发起的运动
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10. 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
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
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 )
A.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11. 下表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这位历史人物是( D )
时间 事件
1914年 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1918年 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 组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4年 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推动国共合作
D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12.【史料实证】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1922年)的部分活动。这说明了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 )
2月 5月 7月 9月
开办平民女
校,培养妇女
运动骨干 在上海、北京
等地建立青年
团组织 在广东海丰县
成立第一个秘
密农会 组织并领导安
源路矿工人大
罢工
A
A. 组织群众进行革命运动 B. 组织党员参与北伐战争
C. 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 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13.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
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改正: “胡适”改为“蔡元培”。 
【 √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
导火线。
改正:
×
“胡适”改为“蔡元培”。 

【 × 】(3)1919年《新青年》刊载李大钊的文章《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改正: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改为“《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 
【 × 】(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曹
锟的血腥镇压,最终失败。
改正: “曹锟”改为“吴佩孚”。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改为“《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 
×
“曹锟”改为“吴佩孚”。 
×
14. “冲击—反应”模式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史而
形成的模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A、B、C三处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3分)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五四运动。
材料二 知识精英也是通过不断反思失败的教训来寻找新路
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忽然使人们发现:我们学习的西方
的东西都是表层的、肤浅的;西方的制度是建立在其深厚的文
化渊源之上的;而中国文化、中国的国民性是我们建立西方政
治制度的最大障碍,唯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
造,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
——高龙川《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学习西方
运动热潮的终结》
(2)材料二中,“知识精英”是如何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
结合材料一,归纳“中国的反应”有何特点。(3分)
改造: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特点:向西方
学习,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层
面的转变过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3)有人认为:“冲击—反应”模式体现出中国社会存在着巨
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综合上述
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
理,史论结合)(4分)
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冲击相对较小,中国的反应也较
小,无意进行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顽固
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进而
促使革命运动发展,直至辛亥革命才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
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结论:中国缺乏“内部动力”,需要外在的“冲击”才能进
步,“冲击”越大,“反应”越大。
示例:赞成该观点。(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
共产党
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共一大
基础:1920年夏, 陈独秀 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召开:1921年7月,在 上海 开幕,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参加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 无产阶级 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 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
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陈独秀 
上海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 
中国
共产党
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运动 
召开: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内容: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 共
产主义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 帝国主义 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
确的 反帝反封 的民主革命纲领

产主义 
帝国主义 
反帝反封建 
中共二大
中国
共产党
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概况: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高潮:1923年2月, 京汉铁路 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京汉铁路 
中国
共产党
诞生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近代中国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变化。
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1)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
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
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
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2)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革命有了马克
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有了正确
的前进方向。
(3)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
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
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
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4)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对国际
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
治力量的对比,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1.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
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
年(1918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其创作背
景是 ( D )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武昌起义的爆发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2. 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一文,称十月革命开辟
了人类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
界”,中国人民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
党成立的( B )
A. 阶级基础 B. 思想基础
C. 组织基础 D. 政治准备
B
3. 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从一开始就( A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 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A
4.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回到山东后,他们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
部,并深入工厂和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促进
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他们的这些活动最能体现( D )
A. 变法图强 B. 三民主义
C. 五四精神 D. 红船精神
D
5.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宣言就指出:“中国三万万的
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
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
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
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
A.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 决定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 提出了由土地革命转向国民革命的方针
D. 决定立即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
A
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以下各
项内容中,没有体现其“新”的是( B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C.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 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
B
7. 【历史解释】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1922年9
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1922年10月,开滦五矿工人大
罢工爆发;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这体现了
( D )
A. 五四运动达到高潮
B.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D
8.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1919年,陈独秀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
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改正:“陈独秀”改为“李大钊”。
【 × 】(2)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北京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改正:“北京”改为“上海”。
【 ×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改正:
×
“陈独秀”改为“李大钊”。
×
“北京”改为“上海”。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
额33 082万元,工人总数27万人。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
到1 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工人总数56万人。即整个现
代工业规模大体增长了1倍左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
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民国的初建(1912—1923)》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
的阶级力量”的。(4分)
发展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
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到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等。
材料二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工人运动,开辟
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为争取自由的
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
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
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4分)
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
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
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史料实证】
素材一:报刊 素材二:照片 素材三:旧址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
办的工人刊物《劳
动界》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海
会址
(1)素材一中的报刊有何作用?(4分)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素材二中的照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素材二和素材三反
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8分)
事件:五四运动。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时
期,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兴起
新文化
运动
新文化
运动
主要内容
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
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
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
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
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
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
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
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
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
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
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许多爱国者苦闷到了极点,共和制度虽
然建立起来了,局势却更加恶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竟
是北洋军阀的野蛮统治。旧的路走不通,需要寻求新的出路。
这里“新的出路”是( D )
A. 富国强兵 B. 变法维新
C. 尊孔复古 D. 思想启蒙
D
2. 在落后封闭的时代,报刊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下列报刊在当时起的共同作用在于( A )
A.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B.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D. 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A
3. 【2023·安徽】1921年3月8日,陈独秀撰文说“我们中国的诗
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
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
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
题”。这可佐证新文化运动( D )
A. 提倡科学主义 B. 推崇诗礼教化
C. 维护法律权威 D. 关注男女平等
D
4. 【跨学科·语文】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兰花草》:“我从山中
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他用口语化的
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D )
A. 提倡民主思想 B. 抨击旧道德
C. 主张男女平等 D. 倡导白话文
D
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著名文章所为
“时”“事”在于( C )
1915年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A. 呼吁维新变法 B. 阐发三民主义
C. 弘扬民主与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C
6. 【2023·内蒙古包头】在《新青年》的推动下,宣传新文化的
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
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D )
A. 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B.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 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D
7. 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
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B )
A. 经济发展 B. 近代化探索
C. 民族交融 D.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8.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改正:“北京”改为“上海”。
【 × 】(2)鲁迅的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本质。
改正:“《孔乙己》”改为“《狂人日记》”。
【 × 】(3)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改正:
×
“北京”改为“上海”。
×
“《孔乙己》”改为“《狂人日记》”。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15年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新青年的六大
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
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
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7年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
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胡适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进行写作
时间 事件
1918年 李大钊被委任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接连发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讴
歌俄国十月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
该事件的影响。(4分)
事件: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
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
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国民主动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利
是民主共和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要培养这种现代政治意
识,就必须大力介绍西方的现代思潮,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
朽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国民提出的希望。(4分)
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主动保护自己的权利;培养现代政治意
识;学习西方的现代思潮;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肩
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2分)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召唤;树
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
书;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紧随世界潮流;等等。
【时空观念】
材料 下面是中国近现代探索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4分)
①:自强、求富;②:戊戌变法;③:制度;④:新文化
运动。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示例:
观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论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
术,维护清王朝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
也宣告破产。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但仅103天就宣告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
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实现。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能挽救中
国,必须解放思想,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
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逐渐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
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
理清晰)(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五四
运动
爆发
概况: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 .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
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 ”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工人阶级 
上海 
巴黎和约 
五四
运动
扩大
历史意义
五四
运动
近代中国人提出的口号(主张)。
上述口号(主张)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化探索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入;社
会各阶层不断觉醒,并走向团结御侮的道路。
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组织领导: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
的革命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的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展示了巨大的力量。
  (2)阶级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
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3)社会基础: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
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群众积极参加的全国
性规模的群众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为自身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
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
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D )
A. 尊孔复古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爱国主义
D
2. 【2023·山东青岛】据亲历者杨晦回忆:“(这一事件发生前
夜)各校代表和北大学生在北大的三院礼堂开大会,当时群情
激昂,发言踊跃,有一位同学咬破了手指,血书‘还我青岛’
四个字,表示决心。”“这一事件”是( D )
A. 戊戌变法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五四运动
D
3. 【2023·湖北鄂州】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
示,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C )
A. 农民罢耕 B. 教师罢教
C. 工人罢工 D. 士兵起义
C
4.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
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天安门传单的内容,后人
据此并结合五四运动的斗争史实归结出“五四精神”。这一精
神应该准确理解为( C )
A. 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B. 永不言败的斗争精神
C. 誓死力争的爱国精神
D. 知难而进的无畏精神
C
5. 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
民,又有工人阶级。虽然他们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
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D )
A. 推翻了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
B. 宣传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C. 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实现
D. 彰显了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
D
6. “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
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
的”。这种“新的思想”,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B )
A.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促进了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
B
7.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
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
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
人物形象多是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B )
A.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工人阶级的地位上升
C.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
D. 改良维新已成为主流思潮
B
8. 【唯物史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
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
性的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
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报道
说明了( C )
A. 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
B. 年代久远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C. 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记叙
D. 报刊记录历史史实更加可靠
C
9.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1)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的“拒绝在和约上签
字”的口号,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改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改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 】(2)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工人阶级为先锋、广大人
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改正:“工人阶级”改为“青年知识分子”。
【 × 】 (3)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改正: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改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工人阶级”改为“青年知识分子”。

10.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但艰辛中孕育着新的发
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
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
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在民族启蒙与
觉醒的一缕晨光中,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
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
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
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
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
用。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五四运动的性质。(6分)
作用: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北大孕育发
展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先导(或北大为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
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
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
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2)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
国家强。请你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4分)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为爱国主义。(言之有理
即可)
【家国情怀】
图1 金田起义浮雕
图2  《义和团抗击八国
联军入侵》(绘画)
(1)图1反映的农民运动中颁布的土地纲领是
;图2中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 ;图3所示运
动前期的主力军是 ,后期的主力军是 。
(4分)
《天朝田亩制
度》 
扶清灭洋 
学生 
工人阶级 
图3  《五四运动》(绘画)
(2)综合上述图片材料,围绕其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
晰)(8分)
论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起
义的特点,太平天国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义
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提出
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是一场以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
观点:近代中国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