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
(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2 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屡获金牌,为我国赢得了很大的荣誉.右图是射击靶的照片,它是由多个同心圆构成的,你知道击中不同位置,成绩怎么计算吗?说一说,与同学交流一下. 1.观察发现: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在圆上点任意一个点B,在圆内部任意点一个点A,在圆外部任意点一个点C,我们就说,点A在圆内,点B在圆上,点C在圆外.你能发现这三种情况下,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与半径r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OAr.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2.思考:刚才大家画圆、点点的同时,我也画了圆,点了三个点分别是D、E、F. OEr,你能否说出这三个点分别在我的圆内、圆外、圆上哪个位置吗? 3.归纳总结:
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的距离为d,则有:
点P在圆外 ?d>r,点P在圆上? d=r,点P在圆内? d 教师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归纳总结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补充,说明“?”的应用方法和格式.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合作交流、归纳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一下,说说理由. 4.探索:
(1)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通过上面探索我们就得到下面的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连接(3)中的三个点,可得圆的一个三角形,它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教师引导、点拨:要作一个圆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A、B、C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相等,即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画两条即可)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小组合作,分析、总结,交流.
学生作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分别观察外心的位置.
本节课应掌握: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三角形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
4.以上内容的应用.师生共同总结.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谢谢观赏!课件11张PPT。第二十四章 圆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切线的概念以及切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2 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几幅图片,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如果把太阳看作一个圆,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由此,你发现它们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体会,初步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结论: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它们分别是相交、相切、相离.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圆的割线.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2.探索(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
从直线与圆有公共点的个数可以断定是哪一种位置关系,你能总结吗?如果圆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二者满足怎样关系时,分别有直线和圆的三种关系?
通过上面问题我们容易得到:
(1)直线l和⊙O相交 ?d (2)直线l和⊙O相切? d=r;
(3)直线l和⊙O相离? d>r. 教师用电脑演示过程.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发现结论.
引导、点拨,教师点评:“?”左边反映是两个图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右边是反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依据.
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合作得出结论.
先自主探索.再小组合作,分析、总结、交流. 3.应用:
补充:例已知Rt△ABC的斜边AB=8 cm,AC=4 cm.
(1)以点C为圆心作圆,当半径为多长时,AB与⊙C相切?
(2)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 cm和4 cm的长为半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与AB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解:(1)如右图,过点C作AB的垂线段CD.
∵Rt△ABC中,AC=4 cm,AB=8 cm;
∴BC=43 cm.由面积法可得,∴CD=23 cm.
因此,当半径长为23 cm时,AB与⊙C相切.
(2)由(1)可知,圆心C到AB的距离d=23 cm,所以,当r=2 cm时,d>r,⊙C与AB相离;当r=4 cm时,d 教师引导、点拨、分析:根据d与r间的数量关系可知:d=r时,相切;dr时,相离.
学生先自主分析、再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1)从公共点数来判断.
(2)从d与r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直线l和⊙O相交?dr.
教师点评、解惑、完善总结.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谢谢观赏!课件18张PPT。第二十四章 圆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 切线长定理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教学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切线长定理的导出及其证明和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2 如右图,纸上有一⊙O,PA为⊙O的一条切线,沿着直线PO对折,设圆上与点A重合的点为B.1.OB是⊙O的一条半径吗?2.PB是⊙O的切线吗?3.PA、PB有何关系?4.∠APO和∠BPO有何关系? OB与OA重叠,OA是半径,OB也就是半径了.又因为OB是半径,PB为OB的外端,又根据折叠后的角不变,所以PB是⊙O的又一条切线,根据轴对称性质,我们很容易得到PA=PB,∠APO=∠BPO.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学生折叠实验,规察分析.教师点评: 1.实验发现:
准备: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这样定义切线长:
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实验:在纸上按上面的要求,动手试一试,你找到答案了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从上面的操作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2.总结结论: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教师直接给出切线长定义.
学生识记,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结论. 3.验证:
例1.如下图,已知PA、PB是⊙O的两条切线,求证:PA=PB,∠OPA=∠OPB.
证明:∵PA、PB是⊙O的两条切线.
∴OA⊥AP,OB⊥BP.
又OA=OB,OP=OP,
∴Rt△AOP≌Rt△BOP,
∴PA=PB,∠OPA=∠OPB. 通过上面问题我们就得到下面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教师引导、点拨,点评: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一般都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只要证明:Rt△AOP≌Rt△BOP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写出推理过程.
分析、总结,交流. 4.思考:
已知:如右图一张三角形的铁皮.如何在它上面截下一块圆形的用料,并且使圆的面积尽可能大呢?
大家作出的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教师引导、点拨、分析:要作出最大的圆,就是让圆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从切线长定理可知圆心在三个角的平分线上,于是交点即是满足题意的圆心.
学生先自主探索、完成作图后,再说说作图过程与同学交流交流,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应用
例2:教材第100页.
解:设AF=x(cm),则AE=x(cm),
CD=CE=AC-AE=13-x,
BD=BF=AB-AF=9-x.
由BD+CD=BC可得
(13-x)+(9-x)=14.
解得x=4.
因此AF=4 cm,BD=5 cm,CE=9 cm.
组织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对于疑难问题及时点拨,对于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集体交流评价,写出解答过程,体会方法,形成规律,获得成功体验. 例3.实验:在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一个固定,移动另一张,仔细观察:在移动过程中,两圆共有几种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重复做几次,把每种情况用图记录下来.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1)圆与圆有五种位置关系:
①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②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③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④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⑤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 (2)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教师用电脑演示动态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并画出示意图.
教师引导: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学生画图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学生思考归纳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另一种分法. 2.探索: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通过上面问题我们就得到下面的结论: 两圆外切 ?d=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内含? dr);
两圆相交? R-r 教师引导、点拨、点评:
(1)当两圆相外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外切,即两圆相外切?d=R+r.
(2)当两圆相内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内切,即两圆相内切?d=R-r.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总结,交流、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2.你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解决学生的困惑,听学生的建议.
学生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谢谢观赏!课件9张PPT。第二十四章 圆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2 在纸上画一个⊙O和圆上一个点A,根据所学的知识,如何画出这个圆过点A的一条切线?你有几个办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学生复习、思考,初步感知. 1.探索:
实验:
在纸上画一个⊙O,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这个圆的一条切线.画完后,与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总结: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发现结论.学生画切线,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总结结论.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3.应用:
教材第98页例1.
教师引导、点拨: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要证明AC是⊙O的切线,只要证明由点O向AC所作的垂线段OE是⊙O的半径就可以了,而OD是⊙O的半径,因此需证明OE=OD.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小组合作交流. 4.思考:
已知:如图直线CD是⊙O的切线,切点为A,那么,半径OA与直线CD是不是一定垂直呢?
于是可以得到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教师点拨:实际上,如左图,CD是切线,A是切点,连接AO与⊙O交于B,那么AB是对称轴,所以沿AB对折图形时,AC与AD重合,因此,∠BAC=∠BAD=90°.
教师分析: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可用反证法.
学生先自主、再合作,完成证明过程.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1.切线判定定理性质及其应用.
2.圆中经常作的辅助线——连接切点和圆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勇于探索,不畏学习中的困难. 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