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站在原地不乱走。
2.记住电话号码,家庭住址。
3.打110,找警察叔叔、环卫工人、
交警叔叔帮忙。
野外迷了路怎么办?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jīng huāng
惊慌
辨别
忠诚
导游
一盏
永远
luàn chuǎng
乱闯
碰到
chóu mì
稠密
稀少
gōu qú
沟渠
积极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到文中判断方向的方法并圈出。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初步感知
通过聆听,你知道了什么?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如果在野外迷了路,我们可以通过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判断方向?
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整体感知
如何通过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呢?
(课后第一题)
朗读第1节,学习第一小节的内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天然的
天然的:自然形成的,不是人造的
辨识、辨认
一种假设:假如
利用磁针制定的 指示方向的仪器。
造句:这张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别了。
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种判别方位的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的司南。
古代的司南
指南针
比喻
总起句,
点明中心。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读课文第2-5小节,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忠诚可靠
带路的人
太阳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比喻
··
··
忠诚
导游
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答:忠实可靠,东升西落
太阳是如何给我们指点方向的?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影子所指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是相反的。
日落西方
日出东方
如果是早晨或者傍晚的太阳,如何辨别方向呢?
白天,太阳是我们忠实的向导,
那么到了夜晚我们该怎么办呢?
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形象地说明人们晚上可以靠北极星辨别方向。。
北极星
比喻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永久
如果是阴雨天,既没有太阳,又没有星星
我们该怎么办呢?
冬天到了,很多树木都落叶了,这时我们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拟人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反义词
思考:为什么树叶的稠稀也能辨方向
树冠的南面受太阳光照射多,树叶茂密;北面光照较少,树叶稀。
稠 稀
南 北
冬天到了,很多树木都落光了,这时我们在野外迷了路又该怎么办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拟人
雪特别怕太阳,
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
看看哪边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
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
积雪
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给我们指点方向的?
沟渠:为灌溉或排水而挖的水道的统称。
冬天,太阳从南边射过来,北面沟渠里的积雪受照射的时间长,化得快,南面积雪太阳照射不到,雪化得慢。
南
北
想一想:在有积雪的山上,怎样辨别方向?
南
朗读最后一节,说一说: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找方向,办法多。仔细观察多去想。
首尾呼应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在野外迷路后辨别方向的 ,告诉我们只要 , ,就会发现大自然里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它们会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四种方法
黑夜:北极星(北)
阴雨天:枝叶稠(南) 枝叶稀(北)
中午:太阳(南) 树影(北)
雪后:沟渠里的积雪
化得快(北)
化得慢(南)
要是你
在野外
迷了路
天然的指南针
通过学习,我们为喜洋洋找到了哪几种
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晴天看太阳
晚上看北极星
雨天看大树
雪天看积雪
太阳中午在南边,树影指北方。
北极星在北方。
枝叶稠的那边是南方,稀的那边是北方。
朝南面化得快,朝北面化得慢。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辨方向的办法?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年轮密集的是北方,
年轮稀疏的是南方。
看树木年轮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看蚂蚁洞口
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看岩石上布满的青苔
要是到了( )季,
苹果也会来帮忙。
颜色红的一面是南面,
( )
向日葵喜欢( )。
早晨,向日葵面向( ),
中午,向日葵面向( ),
傍晚,向日葵面向( )。
秋
颜色淡的一面是北面
太阳
东边
南边
西边
大树桩的年轮是个容易辨认的指南针,
它会在树林里给你指点方向:
年轮宽的地方是南方,
年轮窄的地方是北方。
能否仿照课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种天然指南针?
一、用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仿写句子。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
要是.....就不会......
二、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课下搜集资料或向周围的人请教。
三、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