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黄 河 大 合 唱
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3月所作。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历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吟》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冼星海: (1905-1945)祖籍广东,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者。
结构介绍:
《黄河大合唱》共分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
《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mpg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黄河颂.mpg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黄水谣.mpg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河边对口曲.mpg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黄河怨.mpg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保卫黄河.mpg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mpg
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
提问:《黄河船夫曲》所表现的情感?音乐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演唱《黄水谣》,学生欣赏。
请大家说说你们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欣赏《保卫黄河》
教师提问: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试着看老师的指挥手势练唱《保卫黄河》
师生互动:
《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结构介绍:
这九个乐章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颂
黄水谣
黄河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