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08: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知我者谓我心忧
——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感受含蓄蕴藉之美
疏通诗句,赏析意象,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把握情感,赏析艺术手法。
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体悟作品的审美追求,培养民族审美趣味。
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初读诗歌,了解背景,疏通诗句。

再读诗歌,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专题讨论,探究审美,追寻价值。
学习任务
初读诗歌,了解背景,疏通诗句。
学习任务一
初读诗歌,了解背景,疏通诗句。
01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理解题目,了解背景。
02
学生活动
疏通诗句,
赏析手法。
02




临安:即现在的杭州。宋室南迁,定都于此,升杭州为"临安府”,寓有“君临即安”和“临时安置”之意;
题目点明了季节,天气,地点。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初霁”:雨雪后初晴,这里指雨后初晴。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按照惯例,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
谁让我又骑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
首联句意
表达技巧
直抒胸臆,比喻,反问。
解释首联和尾联,并赏析其表达技巧
晋代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两句,意思是说京城里乌烟瘴气,呆久了把诗人的品格都玷污了。诗中的“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显然用的是这个典故。
尾联两句,是诗人对临安之行的感悟。
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可见,这样的赴任,并非他的追求所在。
尾联虽不像陆机那样满含抱怨,但这两句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再读诗歌,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学习任务二
再读诗歌,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03
反复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赏析意象,
揣摩语言。
01
知人论世,
把握情感。
02
学生活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提示:春雨如丝,绵绵不断,
杏花开放,带露艳丽。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你是否领略到了呢?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这两句写得形象而有韵致。描绘了
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赏析意象1:绝美的江南春景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赏析意象2: 绝雅的闲情逸趣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本句有两种版本, “戏”,原作“试”。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在修订时,把“试”改为“戏”,你是否赞同钱先生的修订?结合视频内容和“知人论世”的相关材料。
小组交流,说明你的理由。
揣摩语言1
生命情境:诗人生命中的此时此地此境。
陆游出生于山阴(今绍兴)名门,从名师,十二岁能作诗文,励志报国。然而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对北伐的呼唤,在二十岁的应试诗文里,在三十岁殿前的慷慨陈词里,在四十岁蜀地短暂的军旅生涯中,直到在七十岁生命无时或忘。
知人论世:世味薄,客京华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生命情境:诗人生命中的此时此地此境。
知人论世:世味薄,客京华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已有五年。陆游受召入京,殿前又是一番慷慨,宋孝宗却说:“严陵尽头,也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意思是富春江畔风光秀丽,你闲暇之时就多多游山玩水,写些佳句吧。言下之意不必再想着恢复中原了。可见,此次做官并非重用,与诗人抱负更相去甚远。
生命情境:诗人生命中的此时此地此境。
知人论世:世味薄,客京华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此诗虽然写在召见之前,但多年来的抗争无果,使他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早已了然。而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颔联和颈联写“客京华”时的闲情逸趣,结合诗歌语境,“戏”与上句“闲”更能照应。
结合诗人处境,在那样的时代,一腔抱负再难实现。因已深知“世味”“薄”,故厌倦官场;即使被召入京,也不肯趋炎附势,而是急于回到山阴,免受京城中的风尘污染。所以借 “闲作草”“戏分茶”来消磨时光,“戏”更能体现这种百无聊赖。
这里寓惆怅无奈于美景乐事之中。 用“戏”更能凸显反衬的效果。
语境 情境 诗境
刘熙载《艺概》中评颔联
“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
那么,深、奇、指什么呢?
你又能咀嚼到怎样的滋味呢?
揣摩语言2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描摹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细品诗句,春天的雨,本是绵细无声的,诗人 却一夜都在 听雨,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春雨而涌上了心头。
由此,诗人在首联中直接抒发的无奈和愁思,在颔联中体现得更加细腻婉转。明媚的春光,恰恰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感情更加含蓄深沉。


揣摩语言2
这两联,诗人的心绪隐藏到了纸面背后。克制了情感,反倒更教人神伤。与《书愤》相比,搁置了愤懑转而描画醉心的风景与悠闲的情趣,正体现了人生的大无奈。
教师点拨
专题讨论,探究审美,追寻价值。
学习任务三
专题讨论,探究审美,追寻价值。
04
体会诗歌的
审美特征和
文化价值
01
撰写评论
诵读分享
02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诗不同,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美学特征?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其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和惆怅感伤,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
而诗人的感伤又源于深沉的家国情怀,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第十一品》
含 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含蓄蕴藉之美
含 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作诗行文,下笔不能太直白露骨,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把巨大的磨难写得平平淡淡,反而令人悲愤欲绝伤心不堪。
空中之尘埃、海中之水泡,无穷无尽,而诗人只取九牛之一毛,进而以一驭万,便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第十一品》
含蓄蕴藉之美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中所列学过的古诗及近五年高考古诗汇编,各小组自主选择角度,交流探讨。
1、哪些作品中体现了济世安邦之志
2、哪些作品中体现了含蓄蕴藉之美
3、含蓄之美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
交流探讨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金陵望汉江 李白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示例:济世安邦之志
姚鼐在《复张君书》中这样说:
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
文化价值
古之君子,
所济者大也。
这也正是我们研习中华优秀经典作品要传承的重要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夜雪 白居易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诗人正是用平淡无奇的事物,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读者也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情境,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才能体悟到这首诗的深沉含蓄之美、韵味悠长之妙。
示例: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之美,是中华经典作品共同追求的审美特质之一
含蓄蕴藉之美在古诗歌很多题材中都有集中体现。比如:咏物诗,怀古诗,闺情诗,贬谪诗,游仙诗等等。
小组合作,自选一类题材,探讨含蓄蕴藉之美实现的方法途径。
示例: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之美是
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年华老大,壮志难酬,而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自己构成对比,通过虚写,达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不说自身,而是用了一系列典故,同样体现了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
构思方面: 以小见大
描写方面: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对比反衬
抒情方面:间接抒情 (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典抒情)
含蓄之美实现的途径
90后诗人童作焉说,陆游给当代诗歌的启示在于,他的诗与时代高度相关,而不是停留在个人化写作层面。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仁人志士对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慷慨激昂的诗句中,也蕴藉在美丽的风景里,闲雅的志趣里,以及生活的细枝末节里。需要我们透过文字的表层,回归生活的本真,方能读懂他们执着的追求与深沉的忧伤。
而胸怀天下,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当代青年与古代志士共同的初心。
课堂总结
完成学习任务四:我校高二年级将举办以 “诗词中国——含蓄蕴藉之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分享会,我们班准备分享这首《临安春雨初霁》,请练习诵读,并写作文学短评。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
汇报人: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