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黄河大合唱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教学用具
新课导入
教学内容
欣赏:
黄水谣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第四、七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聆听、学唱《黄水谣》、《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讲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并通过聆听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感化。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音乐教室、多媒体 电脑、教学软盘。
教学过程
导入:声乐常见演唱形式(领唱、独唱、齐唱、轮唱、重唱、合唱、对唱等,由此引出大合唱的概念 )。
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者现实题材,内容赋予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词、曲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祖籍广东番禺。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 一八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歌曲《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歌曲简介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声合唱)、《河边对口唱》(男声对唱、重唱、混声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聆听、欣赏《黄水谣》
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合唱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依据人声的分类,合唱的形式有:
(1)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2)女声合唱。由变声后的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3)男声合唱。由变声后的男同学组织的合唱。
这三种合唱均为同类人声组成,故亦称为同声合唱。同声合唱都有高音和低音两个基本声部。根据具体合唱歌曲的演唱需要,每个基本声部还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声部。
(4)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混声合唱[女高音声部(第一女高音声部 第二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第一女低音声部 第二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第一男高音声部 第二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第一男低音声部 第二男低音)
赏析《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谢 谢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