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教学目标
1. 把握“述”和“评”对不同学说的作用,体会浑盖之争的科学精神。 2. 探究“述”和“评”的关系,充分认识浑盖之争的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述”和“评”对不同学说的作用,体会浑盖之争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2. 探究“述”和“评”的关系,充分认识浑盖之争的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画思维导图,抓住核心概念,把握课文脉络。 导入:由标题“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可知,这场争论不仅历时久远,争议热度也是空前绝后。 主问题:“读史明智、以史为鉴。”科学史所介绍的学说自然千差万别,但作者引入这些学说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借科学发现探索人类的发展。因此《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是怎样借助对学说的“述评”探索古代宇宙结构的发展? 问题一:【细读开头,略读学说】天文学史内容繁多且广,本文是如何聚焦论述的? 时间学说人物主张价值天圆地方春秋及以前不可考天圆地方的形状形成认识宣夜说东汉及以前不可考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初级的宇宙理论盖天说汉不可考数形结合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浑天说汉落下闳符合实际重视实际校验浑盖之争公元前2-12世纪杨雄等先验的观念或实证保留了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
首先,将浑盖之争放在人们熟知的中西天文学史的大背景下讨论。 其次,作者限定了范围,即“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最后,在浑盖之争中,选择主要的人物,择要呈现。 问题二:【细读学说,对照探究】不同学说中“述”和“评”角度有何不同? 学说述评角度天圆地方对宇宙形状的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已经不再是天地具体的形状述:科学发现 评:学说的局限性; 逻辑谬误宣夜说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本质上是反理性的述:科学进步 评:理论本质盖天说科学理论; 用立竿测影的方法, 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述:科学发明 评:人类对科学研究的变化以及指出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浑天说浑盖之争的热烈以及巨大影响没有地球观念; 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述:科学的规律、科学的影响 评:科学思想、科学价值
作者的“述”并不强调对所有史料进行考据式的梳理和呈现,而是对科学的演变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择要呈现,且始终抱着严谨的态度看待这些人物提出的学说。作者的“评”,一方面,是从现代宇宙结构理论的角度,给各学说是否反映宇宙结构客观真理以“科学性”的评价,但这并非评价的重点;作者更关注的,是对各学说的研究方法、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进行评价。 问题三:【借助工具,重点分析】作者如何将“述”与“评”结合,揭示浑盖之争的科学思维? 【借助工具】反证法: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为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一般步骤】 【重点分析1】王充对浑天说的责难 【重点分析2】葛洪针对王充的责难 两种宇宙学说发起者以自己的解释去质疑,并用事实去支持争辩,用科学史的角度指明了争辩的价值。正如课文14段所言“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课文小结 科学史是有关科学本身的学问,主要揭示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以时间顺序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天文学秉持的是科学精神,新学说不断突破旧学说的局限,通过实证不断实现以及提升着自己的科学价值。 课后作业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科学精神,请简述一例,并对这种观点予以反驳。 2、阅读江晓原先生的《科学与正确之关系》,运用科学论著的阅读方法对其进行赏析: 赏析角度具体例子 我的评价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小组研习活动: 4-5 人为一组,每组分别选择略有心得之处进行分享。学有余力的小组可以对赏析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及探究。 选择提示: 1)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进行比较阅读。 2)《科学与正确之关系》有无反证法,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