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课件(4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课件(4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4:03:4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根据提示猜曲名:
提示一、冼星海
提示二、母亲河
提示三、大型声乐套曲
提示四、抗日救国题材
城南中学:王芳芳制作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曲作者简介
张光年(1913---2002)男,笔名光未然,汉族,中国戏剧家, 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及大量的论文集等。
词作者简介
歌曲的创作经过
抵达延安后(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成歌词)
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38年冬
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
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
1939年4月13日
冼星海抱病
开始谱曲
1939看3月26日
冼星海在苏联
增加一个序曲
黄河大合唱九个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开上来黄河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
《河边对口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大合唱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
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伴奏。
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
序 曲
作者为什么要在黄河大合唱中描写黄河船夫,这有什么象征意味?歌曲中船夫的开怀大笑又表现了什么呢?
黄河船夫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乐章一开始就采用了大号和大鼓两种乐器,节奏紧促,使人因为音乐的存在,一下子为之振奋。紧接着是男声朗诵,一下把人思想带到黄河边,听众的心绪突然得到释放,原本积蓄的激情一下爆发在黄河边。随后采用的的男女声混合唱的方式,使人一下联想到黄河边气势磅礴的浪涛。在经过短暂的激烈后,乐曲节奏逐渐趋于平缓。我觉得之前急促的乐章在于反映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和激烈情景,同时后面的平缓乐章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他们可以在艰辛的劳作之后感受到生活的宁静。
主 体
《黄水谣》朗诵词
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 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 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聆听并思考!
这首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呢?
第四乐章《黄水谣》
前面的朗诵部分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北民众痛苦的呻吟。在小提琴的协奏下,乐章渐渐铺开,二部女声合唱也渐渐开始了。她们的演唱速度很慢,就象在诉说着心中的痛苦。紧接着,在短促的一阵敲鼓后,有男生合唱混入。这一乐章中,以女生二部合唱为主,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诉说民众生活中的怨恨。
尾 声
保卫黄河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采用这种演唱形式有何意义?合唱曲的情绪?
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下半叶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异同点
协奏曲中常常提高八度,运用和弦形式演奏旋律,用三连音填充较长的时值,改变节奏型等方面发挥出钢琴的交响性效果;而合唱旋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符合人的生理及语言特性。
《黄河大合唱》
歌颂了------描述了------揭露了-----
痛诉了------勾画了------反映了-----
《黄河大合唱》
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赞美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的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欺压蹂躏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呵鉴定的克明信念,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