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理解作品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在演唱歌曲时,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3、情感目标: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2重点难点
1、选择性赏析作品片段;
2、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讲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化。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导入新课
根据提示猜曲名(多媒体)
提示一、冼星海 提示二、母亲河
提示三、大型声乐套曲 提示四、抗日救国题材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一、讲解这部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多媒体)
1、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2、了解作品结构:《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多媒体)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3、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多媒体)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忾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展示交流,能促使学生自觉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参与面广、态度积极,不但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能缓解课时少、课容量大的矛盾。
活动3【活动】作品赏析
(二)、作品赏析
一、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这首合唱曲以民间劳动号子为素材,以一唱众和为演唱形式而创作的,它勾画出黄河的船夫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音调粗犷,气势磅礴,充满着战斗的力量。
聆听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黄河大合唱中描写黄河船夫,这有什么象征意味?歌曲中船夫的开怀大笑又表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团结奋战的精神。船夫们齐声大笑,这也表现出我们的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乐观豁达的精神。
3、朗诵本章的朗诵词(再次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主体
第四乐章《黄水谣》
1、朗诵(初步了解作品)
2、聆听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结合歌词大意再仔细欣赏歌曲,看看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情绪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回答老师保留意见最后总结。分为三段,看歌词指出位置,第一段曲调抒情明朗、亲切自然,是苦难人民对过去黄河两岸美好、和平、宁静生活的遐想。第二段悲愤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黄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
4、音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大肆残杀中国老百姓的画面,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谁都会奋起反抗,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过渡到下一首歌曲)
(设计意图):共同朗诵歌词,有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与音乐交融的意境。师生共同分析歌曲音乐的基本要素,能使学生进一步探求和了解音乐与诗歌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尾声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1、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这是一首铿锵有力、充满战斗激情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它充分表现了黄河儿女的勇敢和机智以及抱定的必胜决心。
2、学唱《保卫黄河》:老师教唱两遍后再讲解轮唱,介绍轮唱,[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
《保卫黄河》轮唱时,每一句的开始的第一个字要重唱,后面的词要唱得轻一点,速度一定要一致,合唱不是比赛,而是合作,在自己唱时要学会听其它声部的声音。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3、为什么要用轮唱这种演唱形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抗日高潮此起彼伏,有如后浪推前浪,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如黄河滚滚洪流把敌人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4、要求学生看着老师的指挥手势,饱含激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指挥和分析、演唱等体验形式,使学生态度积极,乐意探究作品的创作内涵,更能体验“轮唱”手段在造就音乐情绪上与前几个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以不畏强暴、唤醒大众的精神构成了它的音调特征。
活动4【活动】拓展与延伸
1、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之《保卫黄河》
2、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异同点
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由于表现手法与表现风格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特性:协奏曲中常常提高八度,运用和弦形式演奏旋律,用三连音填充较长的时值,改变节奏型等方面发挥出钢琴的交响性效果;而合唱旋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符合人的生理及语言特性。
3、《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声乐作品里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谈一谈你欣赏完了这部《黄河大合唱》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感受,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可分组讨论再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可以提示,可以从音乐本身来谈,也可以从由欣赏音乐而引发的联想来谈。
4、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然后进入最后一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感受和讨论,在教学活动尾声,教师对作品进行精练的、总结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加深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活动5【活动】教学反思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很多时候音乐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以及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语言,从中得出音乐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尽量减少语言的表述,真正的让音乐开口说话。
2、在讲授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以精练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分析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聆听与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时代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3、学生对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的并不多,没有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通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在五十年前我国也曾遭受战火的洗劫,日寇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无数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拉进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从历史的高度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