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黄河大合唱
绵竹市南轩中学 尚安民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保卫黄河》(合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欣赏《黄河船夫曲》
此曲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以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
欣赏《黄河颂》
欣赏《保卫黄河》
此曲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不仅别具风格,更烘托了一浪高过一浪、勇往直前的音乐气氛。
欣赏《怒吼吧黄河》
比较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和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
小结:
作业 :
讨论“黄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1、体验和感受《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
2、感受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想象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探究其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