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综合复习
一、单选题
1.以下对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变动的社会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这是地缘社会的基础。
B. 当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的环境,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人们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这时候常常就会发生社会变迁。
C.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D. 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________“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①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②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③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④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A. ②④①⑤⑥③ B. ②⑥③①⑤④ C. ⑥③①⑤②④ D. ⑥③①④⑤②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当我13岁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父亲辩论。我引经据典,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和他辩论。
B. 更可怕的是,他们小有名气,能够在群众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C. 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 “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________。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________,记录了岁月的__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 异曲同工 神采 斗转星移 B. 殊途同归 神韵 斗转星移
C. 异曲同工 神韵 沧海桑田 D. 殊途同归 神采 沧海桑田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 , , , , 。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
②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
③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
④他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
⑤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
⑥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
A. ④②①③⑤⑥ B. ①③②⑥⑤④ C. ①②③⑤⑥④ D. ④①③⑤②⑥
6.阅读下面内容,选出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A.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所以不需要复杂的文字。
B. 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对“发展记忆”的要求不高。
C. 乡土社会要描写“忘时”生活,是“借助文字的社会”。
D. 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需要用“习俗”来维持稳定。
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与课本的对话历程中,我们共享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我们一起______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_____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____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
A. 体验 探究 痴心不改 B. 体验 探讨 亘古不变
C. 领略 探讨 亘古不变 D. 领略 探究 痴心不改
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②自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新闻真实性,所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容易误导群众,这是自媒体明显的局限性。
③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
⑤财经频道经过近两个月的策划,启动了系列报道活动。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兵分六路,深入基层,农村学校、瓜田李下和集贸市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⑥达尔维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诗坛的诗人,除了在阿拉伯世界耳熟能详,也为中国诗人和诗歌读者熟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9.下列对《乡土本色》中句子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
分析:体现中原农民的乡土本色,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
B.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分析:体现作者奶妈不懂现代医学、封建迷信、思想陈旧的特点。
C.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分析:以美国乡村作对比,突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生活特点。
D.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分析:以“老树”比喻世代定居的村落,以“种子”比喻因人口饱和而迁移的村民。
10.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 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 中国的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婆媳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名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地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尤其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入”和“出”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要能“入”,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材料二:
站在今天回望,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我国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也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其中也有不少著作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文经纬《读书方法》提出了朗读、粗读,徐应昶和赵源景的《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的阅读,也包括整本书籍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有“精读”和“阅读”两种,这两种方法是对我国古代“熟读精思”和“泛观博取”两种方法的继承发扬,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精读着重认识文字,在这个认识文字的范围中,包含正确的读音,确切的解释,字的写法、源流和它代表的种种观念”,“阅读但求明白大意和作法罢了”。可见,这里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泛读”,其目的在于求“博”。值得注意的是,马雪瑞提出,不同长短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一样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还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 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包含体会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扩充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用之于天下国家这一过程。
C.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等,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精思。
D. 马雪瑞认为读书就是阅读书籍,不能包含“治学”,所说“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和整本书籍的阅读。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读书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这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存在方式相背离。
B. 材料一中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与材料二陈莘《读书法》中的观点一致,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朱熹”的论据,目的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但采用的论证方法迥异。
D. 材料一、二中的读书方法和观点,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有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二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 )
A. 不求甚解 B. 胸有成竹 C. 三月不知肉味 D. 汗牛充栋
1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分析怎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15.在材料一、二中提到多种读书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帮助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结合《乡土中国》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三、语言表达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合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 只有杜牧 ,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 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16.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章第三段中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B. 中国的诗人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C. 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D.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1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有杜牧,一身长衫,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歌吟,留给江南、江南的天空和湖面以及山水楼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透过对村庄事物的观察,展现了乡土世界中独异的精神地图。
材料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上述材料分别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学术著作,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文学,党的二十大报告。请据此围绕“乡土文化与乡村发展”主题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学校“时代青年讲坛”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A“这是地缘社会的基础”是错误的。应该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故选A。
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②④是对上句“生活很安定”的解释,⑥③引出下文“世代的黏着”。故正确顺序为②④①⑤⑥③。故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A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
B项,“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用于“言论”不妥,应用“信口开河”。
C项,“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合。
D项,“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与语境不合。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神韵:指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神采:精神和风采,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斗转星移:形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本题顺序:先概括其探索创造精神,然后依次说明其作品源头、风格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所起的作用。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本段文字出自《再论文字下乡》,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安定的社会,生于斯,死于斯),所以对发展记忆要求不高。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根据语境分析。
“领略”有以下几个意思,领会,理解;领受,接受;理会,理睬;允诺;品尝;欣赏,赏玩。“体验”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也可以指体察;考察。句中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青春,所以选“体验”。
“探讨”指探索;研讨;探索讲求。探讨是不确定目标和方面,只是一起讨论其各种可能。“探究”指探索研究,侧重指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选“探讨”。
“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为在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痴心不改”指沉迷于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思绝不改变。把“痴心不改”做“乡土情怀”的定语不当,可以说对故土的“痴心不改”。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①大巧若拙:是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使用正确。
②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使用正确。
③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打麻将不是良好风气,不能用这个词。
④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使用正确。
⑤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误理解为农村田地的意思了。
⑥耳熟能洋: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不能用来表示对一个人很熟知。
故选B。
9.【答案】B
【解析】 B反映的只是浓浓的母爱。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B项,“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下人不识字与教授的孩子不善于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下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故选B。
11~15.【答案】D、D、A、【参考答案】①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仔细考辨,认清时势,消化透彻;②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参考答案】示例:出入法。阅读《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时,基于作者及创作的背景展开阅读,理清文本的结构,把握文中关键概念“乡土性”,消化、理解文中的观点,思考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本色,过上幸福生活奔小康。
【解析】1.D选项“不能包含‘治学’”错,原文“不再是泛指‘治学’”,选项曲解文意。
2.
A选项“现代社会读书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错,原文“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只是表明现代社会读书是为了获取新知识,但无法看出“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
B选项“观点一致,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错,原文“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陈善只是强调了“出入法”,没有像陈莘那样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C选项“目的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错,材料一“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这是用举例论证证明观点,目的确实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但材料二“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此处用朱熹的论据是为了与马雪瑞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从而阐明马雪瑞的阅读方法。二者目的不同。
3.
材料二论述了古人提倡的读书方法,其中有“泛观博取”“熟读精思”、精读、粗读、熟读、朗读等。
A选项读书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这是“粗读”法,能够作论据。
B选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与材料二观点无关。
C选项形容一个人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以至于忽视了其他事物的存在。强调读书要用心,也不是材料二的观点。
D选项形容藏书非常多。与读书方法无关,不能作论据。
4.
①由“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可知,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仔细考辨,认清时势,消化透彻;
②由“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可知,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5.
材料一提到的读书方法有朱熹提出的“涵泳”,陈善提出的“出入法”;材料二中提到的有马雪瑞“精读”和“阅读”,其他还有熟读、朗读、做笔记等。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读书方法,结合《乡土中国》的特点进行分析。
比如,出入法。陈善的观点是“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阅读《乡土中国》时要了解作者费孝通,了解《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为了能够“读进去”,可以梳理文本结构,比如读“乡土本色”时,要把握关键概念“乡土性”,理解“乡土性”产生的原因,进而了解“熟人社会”,“礼治”等内容;
此外,陈善还认为“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我们阅读《乡土中国》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更要在理解、消化文中内容、观点的同时,思考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本色,过上幸福生活奔小康。
16~18.【答案】D、①此句“桂香如梦”为比喻句。本体是“桂香”,喻体是“梦”。“桂香”是嗅觉,梦则是“感觉”,二者连通成为通感。②它们的相似性在飘渺、断断续续、似有若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香带给人神秘美好的感觉。、①从修辞上看,原句运用反复,强调了杜牧对江南的喜爱之情以及他的文学才华对江南的影响。②从句式上看,原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且与反复配合,增强语势,读来很有节奏,具有音韵美,充分地表达了对杜牧的赞美和对其身世的感叹。改文比较平淡。③从修饰词语来看,原文“飘飘”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人才子杜牧的翩翩风度,改文则没有这个效果。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19.【答案】【参考例文】略
【解析】审题:
该作文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则不同时代与“乡土”紧密相关的材料,材料一,借助整本书阅读单元的费孝通《乡土中国》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安土重迁。可以说,这是从生存、生活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乡土性。而材料二则借助对作家刘亮程散文的评价,引出了对于“乡土”更深层次的解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可能不再安土重迁。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乡,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原乡。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些地方,在时光中原地踏步。而这也其实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不论走得多快、走得多远,都要给心灵一个自由栖息的村庄,给肉身一个平静呼吸的地方。材料三则借助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时事内容,引出“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如今,我们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材料就对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给出了可行性的方案指导。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乡土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广大农民,或者说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包括无数精神文化遗产。正是这些,使得中国广大土地具有非同一般的凝聚力,也给我们的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发展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所以,对于试题给出的“乡土文化与乡村发展”这一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写作时,可以先借助对材料一、二的理解,阐述“乡土文化”的内涵,在这里要注意深入理解并阐述“土”与人的关系,以及“乡土”在我们文化里的重要地位,从而点明“乡土文化”对中华民族绵延存续的重要意义。然后,则应结合自己时代少年的身份,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乡土文化”,以及利用好“乡土文化”来促进“乡村振兴”。比如,若将自我与乡土结合,可说乡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色,是我们的根;而在新时期,我们要守住我们的乡土,必须解开束缚,维新立命,处理好乡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要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来服务乡土,帮助乡村振兴等。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振兴不能丢掉根本,乡土本色要传承。
2.根植黄土,展翅高飞。
3.心怀热土,助力振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