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黄河大合唱》之《黄水谣》赏析
双山子高级中学 苏晓玲
曲作者简介
1905年出生于澳门
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
1928年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930年赴法国学习作曲及指挥
1935年回国并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9年完成《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1905-1945)
由于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富有时代特点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表现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面达到极高境界,所以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 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
抵达延安后(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成歌词)
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38年冬
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
一、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9年4月13日
冼星海抱病
开始谱曲
1939年3月26日
冼星海在苏联
增加一个序曲
黄河大合唱九个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开上来黄河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唱》
6·《黄河怨》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等;
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 或钢琴作伴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混声(男女)合唱曲。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把黄河船夫不怕乌云压顶,不怕惊涛骇浪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以雄伟的黄河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永不停歇!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
第四乐章《黄水谣》
依然一开始是男声朗诵,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东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痛苦!此曲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诉说民众生活中的苦恨的同时,表现了劳苦大众坚定抗战到底和必胜的决心!
欣赏《黄水谣》
1、欣赏作品,感受速度和情感的的变化,学生划拍 ,感受作品的情绪,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3)作品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这一乐章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一开始以对唱形式出现,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 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流亡遭遇。
第六乐章《黄河怨》
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歌曲哭诉的口气,表现出了一位爱国妇女对敌人的仇恨,最后的一句:“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的心声!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轮唱歌曲。生动刻画了在万山丛中及青纱帐里游击抗战健儿们,为保卫祖国而战的英雄形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大合唱的终曲,乐曲一开始给人一种安静,逐渐就变得激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主要通过,时而激昂,时而平和的对比反差,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以及男女合唱,把乐曲推向高潮通过,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抗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
拓展延伸
1.总结《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和意义。
2 .作业 把《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听一听。
3. 试着唱唱《 军民大生产》,《二月里来》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