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黄 河 颂》
简介作者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简介作者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苦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去苏联学习,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简介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窑洞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曲。这部作品演出后,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
混声合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合唱)
《黄河船夫曲》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它只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吗?
第二乐章:
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通过对黄河的赞扬,表达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旋律热情、自豪而又悲壮,把浩浩荡荡的黄河壮观风貌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把黄河的精神通中国儿女的精神有机的、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时省略)
这一乐章是由长诗朗诵、乐队伴奏组合而成。伴奏的音乐根据诗的内容而发展变化,衬托了诗朗诵的历史背景,渲染和深化了诗的情绪,形象地展示了抗日烽火遍地燃烧的雄伟场面。
第四乐章
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作品的创作手法:
A、对比 B、重 复 C、模仿
作品的前后情绪有何不同?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四乐章:
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作品的创作手法:
A、对比 B、重 复 C、模仿
作品的前后情绪有何不同?
《黄水谣》是歌谣式的三段体,采用对比手法写成,第一段旋律抒情、明朗,是苦难人民对过去黄河两岸美好、和平、宁静生活的遐想。第二段悲愤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黄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重唱、合唱)
歌曲最后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第六乐章: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作品的创作手法:
A.对比 B.重复 C.模仿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演唱形式呢?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演唱形式呢?
情绪上与前几个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以生气勃勃的战争精神构成了它的音调特征。无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到处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作品用了轮唱这种群众性的合唱方法,并穿插“龙格龙格龙”的装饰句,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气氛。抗日高潮此起彼伏,有如后浪推前浪,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如黄河滚滚洪流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之中。
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