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6 11: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其聪明才智。
3. 激发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2. 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性。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到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性,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关于《杨氏之子》的初步印象。
2. 检测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随机抽读。
(一)复习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谁能分享一下你们对这篇课文的初步印象呢?
学生A:我觉得杨氏之子非常聪明,他能够巧妙地应对孔君平的提问。
老师:很好,你抓住了文章中的关键人物特点。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生字新词呢?
学生B:我们学了“惠、曰、禽”等生字,还有“聪惠、应声、家禽”等新词。
老师:很棒!现在,我来随机抽查一下大家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请同学C来读一下这些词语。
(学生C开始朗读生字新词,老师在一旁观察学生的发音和准确性。)
老师:很好,同学C读得非常准确。大家都掌握得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巧妙的应对方式。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世界。
(二)深入研读
1.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与语气的把握。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老师: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老师。
老师:好的,那我们开始。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为/设果,果/有杨梅”。注意,“为”和“设果”之间,“果”和“有杨梅”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同时,在读到“果有杨梅”时,语气要稍微上扬一些,表现出一种惊喜或者期待的情感。
学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很好,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单独朗读这一段,看看大家是否能正确把握停顿和语气。
(学生依次站起来朗读)
老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停顿和语气的技巧。那么,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朗读过程中,尽量将自己融入到课文中,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
老师:非常好,大家读得非常投入。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2. 逐句解析,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重点关注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讨论其言外之意及表达方式的巧妙。
老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通过初读,你觉得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趣,尤其是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
老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是梁国人,才九岁,而且非常聪明。
老师:非常准确。那么,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这句话是说,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但是父亲不在家,于是就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
老师:很好,理解得很到位。接下来,我们来看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学生:因为杨氏之子姓杨,而杨梅也带有一个“杨”字,所以孔君平就开玩笑说这是杨家的果子。
老师:没错,孔君平是在开玩笑。那么,杨氏之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生: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学生:杨氏之子是在巧妙地反驳孔君平。他说孔雀不是孔家的鸟,暗示杨梅也不是杨家的果子,从而化解了孔君平的玩笑。
老师:非常棒!你分析得很透彻。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方式非常巧妙,既不失礼貌,又有效地反驳了孔君平的玩笑。这正是这篇课文的魅力所在。
3. 探讨语言技巧,感受聪慧。
提问学生:杨氏之子是如何巧妙应对孔君平的提问的?他的回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杨氏之子回答中的否定句式、幽默感和礼貌性,体会其巧妙应对的智慧。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杨氏之子是如何巧妙应对孔君平的提问的呢?他的回答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杨氏之子非常聪明,他没有直接回答孔君平的问题,而是用了一种婉转的方式来回答。
老师:嗯,很好,你能具体说说他是怎么婉转回答的吗?
学生A: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的回答既避开了直接评价杨梅的问题,又幽默地回敬了孔君平。
老师:对,这就是杨氏之子回答的一个特点,他使用了否定句式,避免了直接评价杨梅,同时也保持了礼貌。那么,除了这个特点,他的回答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学生B:老师,我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还体现了他的幽默感。他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回应孔君平,让孔君平也感到有些意外和好笑。
老师:很好,你发现了杨氏之子回答中的幽默元素。这种幽默感不仅让对话更加有趣,也体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学生C:老师,我还注意到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礼貌。他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老师:没错,这也是杨氏之子回答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不仅在语言上巧妙应对,还保持了礼貌和尊重。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也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应该学习的。
老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杨氏之子在应对孔君平的提问时,展现出了巧妙的语言技巧、幽默感和礼貌性。他的回答不仅避开了直接评价杨梅的问题,还以婉转的方式回敬了孔君平,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更加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
(三)拓展延伸
1. 想象情境,模拟对话。
要求学生想象当时杨氏之子和孔君平对话的情境,试着模仿他们的语气和神态进行对话练习。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对话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我们要深入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并试着模仿他们的语气和神态来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们兴奋地开始想象和讨论)
老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第一组,你们扮演杨氏之子,第二组,你们扮演孔君平。记住,要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情境和语气哦!
(第一组学生开始扮演杨氏之子,第二组学生扮演孔君平,他们开始了对话)
杨氏之子(微笑):孔君平叔叔,您来了!快请进,尝尝我们家的杨梅。
孔君平(点头):嗯,杨梅看起来真不错。这是你家的果子吧?
杨氏之子(得意地笑):是啊,这是我家的果子。不过,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哦!
孔君平(一愣,随即大笑):哈哈,你这小家伙,真是聪明绝顶啊!我本想逗逗你,没想到反被你逗乐了。
(其他同学和老师都鼓掌,表示对扮演者的赞赏)
老师:非常好!你们表演得真棒,完全还原了当时的情境。通过这次对话练习,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希望大家能够把这种聪明才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2. 联系生活,积累精妙语言。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巧妙应对的情况?或者有没有听到过哪些精妙的语言?
分享学生的发现,鼓励他们积累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精妙的语言。
老师: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境,或者听到过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妙语言呢?
学生A:老师,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辩论赛,对方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当时心里特别紧张。但是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回答,成功地反驳了对方,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老师:哇,很棒!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巧妙应对的吗?
学生A:当时对方问了一个关于环保的问题,我回答说:“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节约用水用电,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老师:很好,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你的观点,又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例子呢?
学生B:老师,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老奶奶和一个小女孩的对话。小女孩不小心把冰淇淋滴到了地上,老奶奶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说:“没关系,这是大地在尝你的冰淇淋呢。”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温馨,让人心里暖暖的。
老师:是的,这句话既化解了尴尬,又让小女孩感受到了老奶奶的关爱。这种精妙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老师:看来大家都很有心,能够留意到生活中的精妙语言。那么,我们要不要把这些精妙的语言积累下来,以后试着在合适的场合运用呢?
(四)总结提升
1. 总结课文主旨,强调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语言的巧妙性。
2.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你们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A:我觉得杨氏之子非常聪明,他能很快地理解孔君平的话,并且用巧妙的方式回答。
老师:对,你说得很好。杨氏之子不仅聪明,他的回答也非常机智。他能够利用语言的巧妙性,把孔君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那么,这样的才智和巧妙的语言应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B: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杨氏之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能够像杨氏之子一样巧妙应对,就能够化解尴尬和冲突。
老师:非常棒!你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仅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思,还要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C:老师,我觉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语言的巧妙性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还可以在学习中发挥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把这种巧妙的思考方式运用到数学和语文等学科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老师:你说得对极了!杨氏之子的才智和应对语言的技巧确实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巧妙的思考方式,发掘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语言的巧妙性,还明白了这些知识和技巧对我们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搜集并整理生活中的精妙语言,准备下次课的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和拓展延伸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杨氏之子》的内容,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语言的巧妙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语言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