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核心考点讲解
第03讲:句子
考点一:病句的类型 1
考点二:辨识病句的方法 3
考点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3
考点四:修改病句的步骤 3
考点五:修改病句“七不放过” 4
考点六:句子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6
考点七:句子排序的技巧 6
考点八:标点符号的用法 7
考点九:标点符号易错类型 10
考点十:常用修辞手法 12
考点一:病句的类型
常见的语病类型有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1.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状语、缺介词、缺关联词等。如:
①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缺主语,多用了介词“通过”,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应去掉“通过”。
②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有”后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2)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主要有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定语及定语中心语赘余、状语赘余、补语赘余等。如:
①刘绪晨的成长和发展,使他认识到平凡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主语中心语“成长”和“发展”意思相近,可去掉“和发展”。
②回到中国已经四个多月过去了。
谓语“已经四个多月了”,结构和意思都已完整,“过去”多余,要删去。
③走进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停下脚步”和“驻足”语义重复,应去掉一个。
2.语序不当
语序是指句子中各种成分的排列顺序。汉语中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不当主要有: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分句成分顺序不当。如:
①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研究听取”颠倒了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②故宫博物院最近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示了”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③每个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有用的人才。
“将来”与“都希望”语序颠倒,应将“将来”移到“都希望”后。
3.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如:
①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主谓搭配不当,“月光、树影”不会发出声响。
②《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宾搭配不当,“塑造”与“事迹”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4.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通常会引发歧义,即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方式。主要包括:词的多义引起的歧义、停顿不同引起的歧义、指代不明引起的歧义、修饰语修饰对象模糊引起的歧义。如:
“依我看这个考点最需要注意。”他说。
“考点”可能是考试内容,也可能是考试地点。
5.结构混乱
初中阶段常考查的结构混乱类型为句式杂糅,即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将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如:
听了他的报告,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
把“他的报告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6.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是考查对事理逻辑的分析能力。包括:一面对两面(也可视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主客倒置、否定失当、并列不当、不合事理。如:
①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幸免”自然是没有死,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
②昨晚剧场里上演了相声、二人转和一些曲艺节目。
“一些曲艺节目”包括了“相声、二人转”,所以不能并列。应把“一些”改为“其他”,或把“和”改为“等”。
考点二:辨识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人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形成了对用词造句规则、调整语序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规则、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等的感性认识,这就是语感。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考点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1.不要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后不能再出现新的语病。
3.要保持句子的简洁。
4.要根据实际表达需要修改,不能为了改病句而改病句,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
考点四:修改病句的步骤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是:
一读,通读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症,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几种常见病句,如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帮助查找病症。
三画,用铅笔在病句上画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四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运用修改符号,采用增、删、换、简、调等方法进行修改。
考点五:修改病句“七不放过”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这部分知识,现总结病句辨析“七不放过”: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例1:经过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病因诊断: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主语残缺,应将“经过”放在“主任”之后。
例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病因诊断:此例中“和”可做介词,也可做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在这里造成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与”。
例3: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病因诊断:“在……中”用在句中表意不当,应将“在”改为“从”。
2. 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
例1: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病因诊断: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不能搭配,将“它每年的发电量”改为“它每年发的电”。
例2: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病因诊断: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将“质量”改为“时间”或将“拖延”改为“影响”。
3. 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特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
例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病因诊断: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重否定表肯定,造成语义矛盾,应将“所缺乏的”或“不足”“不当”删掉。
4. 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句子中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1: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病因诊断:“质量的好坏”说的是两方面的情况,但“重要条件”只强调了“好”的一面,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将“的好坏”改为“过关”。
例2: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病因诊断:“能不能”指两方面,而“关系到”指的是一方面,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将“我们能不能”“出”去掉。
5. 看到关联词不放过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例9:无论干部和群众,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病因诊断:此例中的“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跟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应将“和”改为“还是”。
例1: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饰。
病因诊断:“不但”放在主语“他”之前,淹没了主语,“不但”应放在主语“他”之后。
6.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
例1: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病因诊断:此例中的并列宾语“发现和进展”中“发现”不能和动词“取得”搭配,将“重大发现和”去掉。
例2: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病因诊断:此例的并列主语“质量和数量”中,“数量”不能和动词“提高”搭配,将“和数量都”删掉。
7.看到有表达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与其他词语相矛盾。
例1: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病因诊断: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可将“都在”和“以上”都删掉。
例2: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病因诊断:“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减少1倍,减少1倍就意味着把原数减完了,将“下降了1倍”改为“减少了一半”。
考点六:句子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1.保持话题一致。话题一致,是指选择的句子和语段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要做到“话题一致”,首先需要弄清语意,抓住句子的特点;其次,要明确所选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另外,要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
2.保持句式结构一致。“句式结构一致”就是强调衔接句与其前后语句结构、短语结构要一致,字数大体相同,句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3.保持情调、氛围一致。所给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对于景物描写的语段,要分析语境因素: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分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亮丽、暗淡之别;气氛有热情、凄凉之分;视角有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有褒有贬。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
4.保持内在逻辑一致。选择的句子和所给语段要围绕明确的话题,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判断时要看是否符合事实,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衔接以及整体的和谐。
考点七:句子排序的技巧
1.找排列规律。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必然性,句序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原因到结果,由轻到重等)。
2.抓语言标志。即要抓住关键字眼、总领句、总结句、相同句式等。有些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承接,有些句子上下句有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以及“又、再、也”等语言标志。
3.理写作思路。①寻线索:记叙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事件发展、人物变换、情感变化等方面去寻找;②明结构: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
4.明排列方法。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然后再向整体扩展。
句子排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些细节:代词的指代内容、连词(关联词)的连接对象、前后词句的对应等。
考点八: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点号的用法
1.句末点号的用法
所谓句末点号是指多用于句末的句号、问号以及感叹号。句子的语气大致分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四种。
在使用句末点号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切忌缺乏明确的句子概念,以致句号使用太多。
(2)句末是否使用问号并不是以句子当中有没有疑问代词或句子末尾有没有“呢、么”之类的词作为依据的。
例如:我找不到出口了,怎么能出去才好呢。
(3)疑问句的形式不仅仅依靠疑问代词来表示,有时词语的正反重叠形式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句是不要求对方回答的,可是因为用的是疑问句的形式,所以也常常使用问号。有时,在反问句的末尾会使用感叹号。
(4)对于相同的句子一定要看清楚点号,这样才能区别清楚意思。
例如:“我也不知道该谁去。”这个句子是用来陈述事实的。
“我也不知道该谁去?”这个句子可能是用来提出问题的。
“我也不知道该谁去!”这个句子是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表达某人的恼怒和烦躁。
2.句中点号的用法
逗号、顿号、冒号、分号是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的几种点号。
(1)逗号
A.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B.用来表示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
(2)顿号
A.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词组)。
B.如果并列词组中各成分之间没有显著的停顿,当中便不用点号。
例如:“工农业”不写成“工、农业”;“青红皂白”不写成“青、红、皂、白”。
(3)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主要用来隔开并列的分句。
分号的使用主要目的在分清层次,有时也为了避免歧义或强调某些分句的独立性。
(4)冒号
A.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
例如:我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在总括性话语之前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事实证明:我们的估计是正确的。
C.冒号有时用在单句或分句的中间,代表的停顿同逗号相似,有时用在分句之间,代表的停顿接近分号;有时用于句子末尾,相当于一个句号。但是冒号又不同于逗 号、分号或句号,它对下文有提示的作用。
例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手里拉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在写信的时候,在称呼之后加上冒号也是提示对方,说明下文是自己要讲的话。
二、标号的用法
1.引号的用法
引号有这样的几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引号用于横排版的文字中,后两种引号用于竖排版的文字中。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
在使用引号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我觉得奇异,便问:“你都的是‘子曰诗云’么?”
(2)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般要用引号标明,为的是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
例如: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3)要注意引文句末标点符号的使用。
A.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的里边。
例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B.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引文末尾不用标点。
例如:他问过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吗?
(4)引号有“特别提引”的作用。不论是正面提引或反面提引,目的都在指明强调的词语,引起读者注意。
2.括号的用法
括号有这样几种形式:“()”“【:”“[]”“〔〕”。括号表示文章中注释的部分。
(1)注释部分为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前边正文的点号用在括号之前。括号内部如果是句子,可以用句号。
例: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2)注释部分为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紧贴在被注释部分之后,倘若正文在这里该用点号,点号放在括号之后,括号内部可以使用逗号或分号,但不能使用句号。
例如: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同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
3.破折号的用法
(1)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
例如: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2)破折号可以表示意思的递进。
例如: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3)破折号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中断或口气的突然转换。
例如:今天我本来打算去一趟,可是——
例如: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4)破折号还可以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在使用破折号的时候,需注意:
破折号这种标号用在有停顿的地方,不论是句中或是句末,如果本来应该用点号的,可以用了点号再加破折号。
例如: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地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
4.省略号的用法
(1)省略号是用来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的。
A.引文的省略。
B.列举的省略。
(2)省略号除了表示文中的省略之外,还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例如:对……对不起!我……大概认错人了。
省略号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1)省略号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则句末用点号。
(2)一般情况下,省略号后边不再使用人他标点符号。但若省略号后边还有话,省略号后要加标点。
(3)为了表示省略的部分自成段落,下文同省略的意思不直接相连,省略号后边也可以用句号。
5.专名号的用法
专名号是标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它通常只在古代典籍或者文史著作中使用。
例如:猴王说: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在此句“猴王”“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这些词语下面画线)
6.书名号的使用
书名号有两种形式:“《》”“<>”。书名号是用来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书名号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
(1)在篇名内又有书名时,应该使用单书名号。例如:《读<西游记>有感》。
(2)篇名跟在书名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例如:《史记·项羽本纪》。
(3)在有类名时,将类名置于书名和篇名之间。例如:《诗经·魏风·伐檀》。
(4)在古代典籍或者文史著作中,为了配合专名号的使用,书名号通常用波浪线表示。
考点九:标点符号易错类型
1. 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句中“三、四里”表示的是大概距离,并非确切数字,应删去顿号。当表示的数字是以下两种情况时,应该用顿号。
2. 并列词语间无停顿或停顿很小,且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再加顿号。
例如:要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
句中“中、小学生”之间不需要停顿,应删去顿号。
3. 两层以上并列词语之间大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
例如:为促进跨省城市间合作,山东济南、青岛、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合肥、芜湖等城市都派代表出席了这次协作洽谈会。
句中各城市之间虽然都是并列关系,但存在着并列分层,“青岛”“苏州”之后的顿号应改成逗号,以标明层级。
4. 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句中“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作为分句出现,应将它们之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5. 并列短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连词前不能再用顿号。
例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让她签上一个名。
句中“或”是连词,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删去顿号,或将顿号改为逗号。
6.引号、书名号连用时不使用顿号。
例如:(1)“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分别比喻什么
(2)《阁夜》、《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律诗的代表作品。(顿号应全部去掉)
7. 在并列的几个谓语之间不能用顿号,要用逗号。
例如:商业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贪婪、不是恐惧、也不是激烈竞争所引燃的旺盛的战斗能量,商业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仍然是爱。
句中“不是贪婪、不是恐惧、也不是激烈竞争……”三项虽然是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句子内部,因为这三个并列的短语都是充当谓语的,构成三个分句,并列的分句之间是不能用顿号的,应改为逗号。
8.不顾层次内容滥用逗号。
例如: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一逗到底”导致层次不清,其实这段话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可将“用力大了”和“用力匀称”前面的逗号改为分号,“讲求技巧”后的逗号改为冒号。
9. 两个完整的句子之间不用逗号,用句号。
例如:马来西亚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鼓励私人办学,结果私人办的大学一下子冒出上千所,由于其办学资质没有统一规范,我们推荐学生留学马来西亚时,也就只能依据我们自己的不太全面的了解。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前半段是说马来西亚私人办的大学的情况,后半段是说作为“中介”的“我们”的无奈。所以,应把“上千所”后边的逗号改为句号。
10. 分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使用分号。
例如: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
分句中没有逗号却直接用了分号,不符合点号使用的层级关系规定,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11. 内部无停顿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分号。
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将在人们的消费中占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将日趋大众化。
句中“一是……”与“二是……”两个并列成分内部没有使用逗号,两者之间不应该直接用分号(分行排列的句子除外),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12.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不用句号,用叹号。
例如:小王气愤极了,高声喊道:“你给我出去。”
句中“你给我出去”不是一般的陈述句,而是一种感情强烈的祈使句,用句号不足以表达这种愤怒情绪,应改为叹号。
13. 在句意连贯处不能用句号。
例如:没有朋友,一个人是孤单的,做什么事都很难顺心。爬山没有劲,打球没有趣,连看电影、看比赛都缺乏滋味。
句中“顺心”后面的几个句子都是对“做什么事都很难顺心”的具体说明,句意是连贯的,所以“顺心”后面的句号应改为冒号。
14. 并列复句的分句间不用句号。
例如:小张为人忠厚,对自己严格要求,说到做到。对他人则宽大为怀,热情周到。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为人忠厚”后面有四个分句,实际上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因此,“说到做到”后面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15. 独立引语句末的句号不能放在引号外。
例如:领队表示:“我们就是要老虎不出洞,这几天的训练就是针对周日的比赛的”。
句子中“表示”的后面是“领队”的话,是直接引语,所以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之外是不对的,应移到引号内,也就是紧跟在“比赛的”后面。
考点十:常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等。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3.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二)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能说话会做人的动作,有思想、有感情。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三)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四)排比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五)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的修辞格。
分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设问
定义: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例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七)反问
定义:即反诘或诘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八)对偶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九)借代
定义: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的修辞格。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