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
二
三
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目录
四
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春秋战国大变局
BC771,申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
BC770,周平王东迁洛邑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西周变东周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周朝王畿地区变迁示意图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诸候王的实力逐渐增强,周王室势力衰微,分封制名存实亡,走向崩溃。
材料1:(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材料2:(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楚世家》
唯物史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一)春 秋
起止时间:BC770年—BC476年
起始标志:平王东迁
时代特点:争霸战争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
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二)战 国
起止时间:BC475年—BC221年
起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时代特点:前期是兼并战争,后期是统一战争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材料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①礼崩乐坏②兼并频生
③诸国林立④国策相异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2、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1、华夏说的来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
一、变之势——政治大动荡
狄
蛮
狄
蛮
戎
夷
华夏
春秋:尊王攘夷
华夷之辩
战国:华夏认同
追求统一
途径:经济文化交流+战争
总结提升(第10页记笔记)
(一)、列国纷争
1、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扩张。
2、概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3、影响:①周朝统治的秩序被破坏
②中小诸侯国消失,形成局部统一局面
③促进民族交融
(二)、华夏认同
1、原因:①中原各国社会经济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
②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2、内容:
(1)春秋时期:中原各地自称“华夏”,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①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四 川 成 都 都江堰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范 蠡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二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须的财政资源。当时还新开垦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一点尤其增加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源。……大大增进了统治者的财力和权力,并相应地削弱了首都的周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探究: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农业的进步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私田出现
地主
佃农、自耕农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变法
二、变之因——经济大发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
乐毅改革
吴起变法
三、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阅读材料,简析变法的影响?
类别 措施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政治 推行县制,主要官员君主直接任免
建立户籍制度(什伍),连坐制度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思想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轻教化严刑峻法)
农业发展,国力增强(确立土地私有制)
政权巩固,效率提高
军 队 战 斗 力 强
厉行法治,民知所从
三、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制度大变革——商鞅变法
学思之窗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答案: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应该根据时代变化而调整和变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商鞅方升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和压迫。
三、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总结提升(第11页记笔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②牛耕推广③新修水利④集体劳作形式逐渐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形成。
2、手工业:①冶铁业出现②分工细密
3、商业:①“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②货币流通广泛③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④私营工商业主实力壮大⑤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二)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
2、代表:商鞅变法
3、内容:
(1)经济上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2)政治上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②实行什伍连坐制③推行郡县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
4、影响
(1)政治上①打击贵族特权②加强中央集权③为秦统一中国奠基
(2)经济上,发展农业经济,稳定财政收入
(3)军事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三、变之策——制度大变革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注重
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 子
政治思想
“礼”:主张恢复周礼,贵贱有序;
保 守 性
民本思想
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一)、儒家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百家争鸣
孟 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荀 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百家争鸣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老子哲学思想:
(1)用“道”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二)道家
老 子
庄 子
庄子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就是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韩 非
理论来源
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认识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以法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三)、法家
百家争鸣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尚同、非乐、非命、节葬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四)墨家和阴阳家
墨子
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百家争鸣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学派 代表 主 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仁”、“以德治民”、“礼”、“性相近”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逍遥自由,提出“齐物论”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生相胜”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百家争鸣
如果某个诸侯国偷盗现象严重 ,不同学派会如何看待这这种现象?又会如何治理社会呢?(示例:儒家荀子认为偷盗为人性本恶,主张礼与法共同整治,法家韩非认为应该严刑峻法。)
百家争鸣争什么?——治世方案
百家争鸣
怎么争?
论战辩驳
代表不同阶级
吸收借鉴
百家合流
在争鸣中形成共识:
希望自身学说作用于现实政治,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统一社会。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
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四、变之思——思想大解放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