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2024年初三中考模拟考试 (
·
·
·
·
·
·
·
·
·
·
·
·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违者试卷作
0
分处理
姓
名
学
号
考室编号
考室座号
班
级
区
县
学
校
)试题卷
语 文
温馨提示: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考室编号等信息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和座位号;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本试卷共8页,如有缺页,请申明。
4.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请你沉着应考,细心审题,揣摩题意,应用技巧,准确作答。祝你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初中三年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了,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江永县某班级拟开展“筑梦少年,勇毅前行”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阅读经典,从经典中领略他人的毅力。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与时光做伴,听世纪回响,一起走进经典,一起传唱经典,与万物生长的世界分享。乘着歌声的翅( ),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相遇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时刻,_______命运跌宕酿造出的情感。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让古今诗词唱响时代殿堂。走进经典,我们_______那份感动;传唱经典,我们________那份信念。让我们在歌声中,为共同的梦想再次出发。
【甲】这浩如烟海的书卷你能否读懂?笔走龙蛇的字符,你是否熟识?最美的风景在窗外,最美的音律在远方。【乙】文与字,是气韵与风骨,经万世磨( ),字字珠玑;【丙】诗与词,是情怀和道义,任寒来暑往,句句动情;【丁】歌与赋,是审美与情操,奏琴瑟笙箫,声声入耳。和诗以歌,让经典永流传。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字形和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傍 niàng 厉 hé B.傍 liàng 历 hè
C.膀 niàng 砺 hè D.膀 liàng 砺 hé
2.依次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品评 重温 重拾 B.品味 重拾 重温
C.品味 重温 重拾 D.品评 重拾 重温
3.将“经与典,是智慧和哲思,历千年流逝,熠熠生辉。"一句放入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下面是活动中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B.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C.能否读懂诗歌的内容,是把握诗歌主题的关键。
D.这次活动,不但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让我们感受到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二】吟诵古诗,在古诗中唱响我们毅然前行的路。
5.活动中,湘湘同学搜集了一组有关坚定的志向和毅力的古诗文,请你帮他补写完整。(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论语.子罕》)
(2)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3)相信如果能做到了上面的这些,那你定会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也定会无惧自然更替不畏时光流逝,不会再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活动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友情。
6.综合性学习(6分)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2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3)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5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活动四】为了更好地增长知识积聚前行的动力,现启动“系列好文邀请你读”,请你品鉴下列文章,在品鉴中领悟向前的力量。
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7—9题。(9分)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7.下列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B.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8.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文章观点和链接材料,谈谈作为一个中学生该怎样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4分)
【链接材料】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温暖的依靠
顾晓蕊
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腿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②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定定地站在那里。
③男人咧开嘴直笑。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
④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我挣脱妈妈的怀抱,飞速跑回屋……
⑤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父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
⑥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部队。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
⑦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⑧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倔强的我用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掖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
⑨直到十岁的一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要求我们自备运动鞋。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我突然心里酸酸的,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终于脱口而出。
⑩日后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后山。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快乐地奔跑。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父亲在波浪般的花丛中横冲直撞,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从峭壁坠落,被一截树桩挡住,我吓得浑身发抖。父亲拼命把我拉了上去,我紧紧地,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大声哭泣。
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死而复生”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就像靠着一座坚实而温暖的大山。
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有删改)
10.本文围绕父亲和“我”写了哪几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时间 “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
五岁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 父亲夜晚为“我”掖好被子,“我”假装睡着。
十岁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岁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语句。(4分)
(1)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温暖的依靠”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6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
B.次句点出时间、地点,照应题目,以“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
C.后两句诗人把矛头直指歌女,斥责她不以国事为怀,只知醉生梦死。
D.诗歌借古讽今,对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15.此诗是即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⑤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1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先达/德隆望尊
C.未尝识/书具 D.或以/钱币乞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舅家见之 B.计日以还/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尝趋百里外/未尝识书具 D.录毕,走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甲】【乙】两文的事例均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
1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8分)
20.阅读以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片段一:
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片段二:
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争取恢复健康的战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排挤。
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
……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克攻不克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握手。
你的保尔
(1))选文中保尔说“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结合原著内容,任意列举两次保尔受到过的打击。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片段的内容,说说你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活动五】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相信你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拥有了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感触。现启动“征文比赛邀你写”,请你开启真诚表达之旅,在实践中抒发向前的力量。
2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以“毅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分享你的感触和发现。
要求:
①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请不要抄袭和套作;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