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而已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又如何进入我们的耳朵,被我们听到呢?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 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 声音的保存方法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可以将物体的振动记录下来,从而能保存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
4. 常见乐器的发声原因:
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打击乐器(如:鼓、锣、编钟等)受到打击时,被打击面就会振动,产生声音。
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钢琴等)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
管乐器(如:长笛、箫等)中有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而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 介质:能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题型1:声音和介质
【典例1】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
A.陶土 B.空气 C.声带 D.嘴
【答案】B
【详解】吹奏时,按住不同的空,埙内的空气振动发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1-1】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悠扬的短笛声: ;
(2)《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咆哮”的声源是 。
【答案】 空气柱 黄河水
【详解】(1)[1]悠扬的短笛声的声源是短笛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2)[2]《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马在叫”的声源是马的声带;“黄河在咆哮”的声源是黄河水。
【变式1-2】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答案】 振动 空气
【详解】[1][2]文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为空气。
题型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2】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
(2)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5)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6)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答案】 变小 变大 不能 空气 转换法 不会 B
【详解】(1)[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传声的介质减少,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传声的介质增多,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变大。
(2)[3]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
(3)[4]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在振动,两只音叉没有接触,它们之间有空气,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即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5]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用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5)[6]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不会弹起,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声。
(6)[7]声波看不见,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现象很像,所以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
故选B。
【变式2-1】如图是测实八年级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最探究与声音有关的实验。
(1)甲图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在 中传播;
(2)乙图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能够传声;
(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啧啧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4)丁图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答案】 固体 液体 真空 见详解 转换法
【详解】(1)[1]由题知,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到较大的敲击声,这种现象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2]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即能在液体中传播。
(3)[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4)[4][5]丁实验中,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通过悬挂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知识点3:声速
1.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2. 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
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一些常见介质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回声测距:s=vt(该公式适用于测距仪与障碍物相对静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及以上,即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s=vt=×340m/s×0.1s=17m(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题型3: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
【典例3】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声速(米/秒) 气体种类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0 331 1261 891 337
10 337 1284 908 343
20 343 1306 924 349
30 349 1328 939 355
①相同温度下,声音在 (填写气体种类)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答案】 氢气 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详解】
①[1]由表可知,相同温度下,声音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变式3-1】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15oC) 340 海水(25oC) 1531
空气(25oC) 346 铜(棒) 3750
空气(35oC)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oC)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oC) 1497 铁(棒) 5200
(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声速每秒变化 m/s。按照你的发现规律,你估计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
(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 。
【答案】 增大 0.6 331 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详解】(1)[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3]空气的温度为15℃时,声音的速度340m/s,空气的温度为25℃时,声音的速度346m/s,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增加6m/s,则每升高1℃,声速每秒变化0.6m/s;按照这个规律,如果温度在0℃空气中声速为
(2)[4][5]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不同;由此可知:影响声速的因素是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变式3-2】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C.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无关
【答案】B
【详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B正确;
C.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题型4: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
【典例4】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 1450 空气 340
水()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 1480 软木 500
海水() 1500 铁(棒) 5200
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例如在,,的水中时,声速大小不同,说明声速大小与 有关。此外,声速大小可能跟 有关。
【答案】 温度 介质种类
【详解】[1] 在,,的水中时,声速大小不同,说明声速大小与温度有关。
[2] 分析表格的信息可知,介质不同,声速一般不同,所以声速大小还可能跟介质种类有关。
【变式4-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指深秋的夜晚,寒山寺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姑苏城的夜空;为了弄清楚这一有趣现象,小明查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和温度关系如下:
温度(℃) 10 15 20 30 50
速度(m/s) 338 340 344 349 360
上表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冬天的夜晚,地面附近空气温度低,而离地较高处温度较高,声音传播过程中就会就会向 (选填“上”或“下”)弯曲,沿着地表传到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答案】 增大 下
【详解】[1]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其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拣温度低的道路走,深秋的夜晚,枫桥河畔由于河水温度低,导致附近空气温度较低,而离地面较高处温度较高,所以钟声在传播过程中会向下弯曲,传到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变式4-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 (选填“大”或“小”)。
【答案】 温度 340 大
【详解】[1]声速跟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2]经测定,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题型5:有关声速的计算
【典例5】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一座高山匀速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答案】(1)120m;(2)1080m;(3)960m
【详解】解:(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
(2)鸣笛后6s的时间内声音经过的路程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的距离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距离
答:(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120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2040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960米。
【变式5-1】小明乘坐一辆汽车匀速前行时,发现前方有一座峭壁,于是鸣笛一声后继续匀速前进,此时距离峭壁440m,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取340m/s)。
求:(1)此时间内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多少?
(2)此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多少?
(3)汽车前进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1)850m;(2)30m;(3)12m/s
【详解】解:(1)由可知,声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2.5s=850m
(2)鸣笛时,汽车与峭壁距离L=440m,则汽车前进的距离为s车=2L﹣s声=2×440m﹣850m=30m
(3)汽车前进的速度
答:(1)此时间内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850m;
(2)此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30m;
(3)汽车前进的速度为12m/s。
【变式5-2】海面上有一艘大型轮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 / s。求:
(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探测处的海洋深度?
(3)当轮船在海面上匀速直线前进时,发现前方1575m处有一山崖,于是向山崖发出超声波信号,9 s 后接收到返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 / s ,请问这艘轮船当时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1)2s;(2)3000m;(3)10m/s
【详解】解:(1)依题意得,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由得,探测处的海洋深度
(3)由得
解得这艘轮船当时的速度为
答:(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到达海底所用时间2s;
(2)探测处的海洋深度3000m;
(3)这艘轮船当时的速度为10m/s。
题型6: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典例6】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
A.教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
B.回声与原声相差不到0.1秒,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所以听不到回声
D.回声太小听不到
【答案】B
【详解】
B.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故B正确;
C.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的时间小于0.1秒,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所以听不到回声,故C错误;
A.教师讲课的声音有回声,人耳无法区分开来,不是因为回声太小听不到,故AD错误。
故选B。
【变式6-1】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我们 米远。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答案】 17 不能
【详解】[1]因为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根据可知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
[2]教室的长度一般都低于17m,所以在教室中,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因此不能听到回声。
【变式6-2】人在狭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在狭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 B.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C.在狭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太小 D.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
【答案】B
【详解】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至少间隔0.1s,人耳才能分辨出来,在狭小房间里,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点4: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1. 骨传导原理: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也叫作骨 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只限于传导障碍,即鼓膜、听小骨损坏,也就是非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 传导来听声音。
2.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 内耳
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 音方位的效应)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一介质—良好的耳朵。
题型7:人耳的结构
【典例7】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 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答案】 鼓膜 听小骨 骨传导
【详解】[1][2]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
[3]固体能传播声音,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骨传导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变式7-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 、 、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 振动,再经 、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答案】 鼓膜 听小骨 鼓膜 听小骨
【详解】[1][2]根据人的耳朵结构可知,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3][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变式7-2】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答案】 外耳 中耳 内耳
【详解】人耳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外观上.中耳是一个含气骨腔.中耳有三块听小骨.内耳为真正感受声音的地方,深埋在坚硬的骨质之内.内耳又称为耳蜗,内耳腔内充满液体.内耳有毛细胞.
题型8: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典例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产生了“声级差”。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音色差”。
回答下列问题:
(1) 双耳效应主要是利用同一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 不同和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 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3) 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如图乙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 又有 ,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图丙是立体声播放时的情景示意图,双声道播放使听者产生了立体感(空间感)。
【答案】 响度 音色 B A 时间差 声级差
【详解】(1)[1][2]根据文中“时间差”、“声级差”和“音色差”,可知同一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响度不同和音色不同。
(2)[3]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距离左耳较近,即声源可能在人的左后方,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4]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
BCD.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是利用双耳效应,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5][6]由材料知,双耳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到人耳时产生了“时间差”与“声级差”,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声级差”,双声道播放使听者产生了立体感。
一、单选题
1.《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蹄声是马蹄踏在地面时马蹄振动产生的
B.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播进入人耳
C.牛皮制的箭筒不能传声
D.大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答案】D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马蹄声是马蹄踏在地面时地面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马蹄声可以由空气传播进入人耳,故B错误;
C.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牛皮制的箭筒可以传声,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大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在这里乒乓球的作用是(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详解】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不便于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把不便于观察的现象转换成了便于观察的现象,采用了转换法,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
【答案】B
【详解】A.乐音和噪声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B正确;
C.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但是如果没有传声介质,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慢,故D错误。
故选B。
4.图中小资料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答案】C
【详解】A.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比如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C.由表格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错误,C正确;
D.声音在金属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我校的一些估测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弘远楼主体的6层(不含地下室)总高约为20米
B.弘远楼的学生正常走去食堂用时约5s
C.校运会百米赛跑纪录保持者的速度约为
D.课堂上老师讲课声需要6s才能传到学生的耳朵
【答案】A
【详解】A.普通教学楼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学楼主体的6层(不含地下室)总高约为20米,故A符合题意;
B.初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4m/s,5s的时间,步行的距离约是
远小于食堂与教学楼的距离,故B不符合题意;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平均速度略大于10m/s;中学生百米赛跑速度远小于此数值,一般在7m/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340m/s左右,教室空间长度不大于10m,所以老师讲课的声音不超过0.03s,可以随时传到学生耳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 D.饼干太干了
【答案】C
【详解】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
故选C。
【点睛】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要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骨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声效果好.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C
【详解】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如果没有传声介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C正确;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以下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通过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答案】C
【详解】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以提前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故B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9.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振动 三 大于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水中,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所以会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来,第二次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0.小翔和小亮两人用细棉线将两个纸杯连接起来制成了一个简易“电话”。他们两人在相隔数十米远的地方还可以通话,是因为 ;如果在用“电话”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听到对方的讲话声(填“能”或“不能”)。
【答案】 固体可以传声 不能
【详解】[1]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用细棉线将两个纸杯连接,在相隔数十米远的地方可以通话,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
[2]如果线没有拉直,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
11.在一根足够长且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位于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次响声,最后一次声音是由 传来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钢管传播的速度。
【答案】 三 空气 小于
【详解】[1][2][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传播较快,气体中传播最慢,所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钢管传播的速度。在一根足够长且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位于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三次响声,分别是通过空气、水、钢管传播的,声音在钢管中传播最快,水中传播较快,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最后一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12.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煤油(25℃)1324 铜3750
空气(15℃)340 冰 3230 铁5200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 有关;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峡谷中大喊一声,在0.3s和0.9s时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答案】 温度 介质种类 204
【详解】[1][2]由表格数据知,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说明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听到一次回声的时间是声音从声源处传到一个峭壁处又反射回来的时间。 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回声时间之和的一半,即
则峡谷之间的宽度s=vt=340m/s×0.6s=204m
13.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驶离山崖,速度是36km/h,在山崖前某处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听到回声时,车与山之间的距离是 m(车长忽略不计)。行驶过程中,司机看见车正前方174m处有一站立不动的路人,想立即鸣笛提醒,若人的反应时间都为0.4s,且人听到鸣笛声后就会做出避让动作。从司机看到人时起 秒后,人能做出避让动作。
【答案】 350 1.3
【详解】[1]车的速度v车=36km/h=10m/s
听到回声时,车与山间的距离
[2]司机看到前面的人到鸣笛的时间t2=0.4s,此时汽车走过的路程s2=v车t2=10m/s×0.4s=4m
汽车鸣笛处到人的距离s3=d2﹣s2=174m﹣4m=170m
声音从鸣笛处到前面的人所用的时间
从司机看到人时起到人能做出避让动作需要的时间t4=t2+t3+t反应=0.4s+0.5s+0.4s=1.3s
三、实验题
1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 振动 空气 变小 不能 不能
【详解】(1)[1]甲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乙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空气向外传递,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3)[3][4]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5]月球上为真空,没有传递声音的介质,所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不能弹起。
15.如图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
(1)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的振动 (选填“放大”或“缩小”),从而便于观察;
(2)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 停止 振动 放大 不能 能
【详解】(1)[1][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断开开关后,纸盆不再振动,不再产生声音,纸盆上的小纸团也会停止振动。纸盆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实验时通过纸团的振动将纸盆的振动放大了,便于观察。
(2)[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即使可以观察到纸团的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
四、计算题
16.由于陆地上的资源被人类大量采集,变得越来越匮乏,人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海洋。某海洋勘探船从某位置以最高速度30节匀速航行到预定海域用时1h(1节=1.852km/h);到达预定海域后,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5s接收到回波。(海水中的声速取)求:
(1)此过程中海洋勘探船行驶的路程?
(2)该处海洋的深度?
【答案】(1)55.56km; (2)3750m
【详解】解:(1)由题知,海洋勘探船的速度v=30节=30×1.852km/h=55.56km/h
由得,此过程中海洋勘探船行驶的路程s=vt=55.56km/h×1h=55.56km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由得,该处海洋的深度h=vt=1500m/s×2.5s=3750m
答:(1)此过程中海洋勘探船行驶的路程为55.56km;
(2)该处海洋的深度为3750m。
17.如图所示,列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1)列车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 (v空气=340m/s)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是多少m?
【答案】(1)24m;(2)408m;(3)192m
【详解】解:(1)1.2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为s1=v2t=20m/s×1.2s=24m
(2)列车鸣笛后1.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声=v空气t=340m/s×1.2s=408m
(3)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可得2s2=s声-s1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距离为
答:(1)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s1是24m;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408m;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s2还有192m。
18.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A处鸣笛,2.5s后汽车行驶到B处时司机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求:
(1)求AB间的距离;
(2)求B处离山崖的距离。
【答案】(1)50m;(2)400m
【详解】解:(1)AB间的距离即为汽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由题意可知,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B处离山崖的距离的2倍,即
解得
答:(1)AB间的距离为50m;
(2)B点离山崖为400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而已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又如何进入我们的耳朵,被我们听到呢?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 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 声音的保存方法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可以将物体的振动记录下来,从而能保存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
4. 常见乐器的发声原因:
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打击乐器(如:鼓、锣、编钟等)受到打击时,被打击面就会振动,产生声音。
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钢琴等)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
管乐器(如:长笛、箫等)中有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而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 介质:能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题型1:声音和介质
【典例1】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
A.陶土 B.空气 C.声带 D.嘴
【变式1-1】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悠扬的短笛声: ;
(2)《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咆哮”的声源是 。
【变式1-2】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题型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2】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
(2)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5)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6)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变式2-1】如图是测实八年级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最探究与声音有关的实验。
(1)甲图一个同学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贴着桌子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在 中传播;
(2)乙图将音乐芯片放入水中,同学们都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能够传声;
(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啧啧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4)丁图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知识点3:声速
1.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2. 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
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一些常见介质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回声测距:s=vt(该公式适用于测距仪与障碍物相对静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及以上,即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s=vt=×340m/s×0.1s=17m(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题型3: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
【典例3】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声速(米/秒) 气体种类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0 331 1261 891 337
10 337 1284 908 343
20 343 1306 924 349
30 349 1328 939 355
①相同温度下,声音在 (填写气体种类)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变式3-1】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15oC) 340 海水(25oC) 1531
空气(25oC) 346 铜(棒) 3750
空气(35oC)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oC)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oC) 1497 铁(棒) 5200
(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声速每秒变化 m/s。按照你的发现规律,你估计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
(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 。
【变式3-2】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C.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无关
题型4: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
【典例4】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 1450 空气 340
水()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 1480 软木 500
海水() 1500 铁(棒) 5200
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例如在,,的水中时,声速大小不同,说明声速大小与 有关。此外,声速大小可能跟 有关。
【变式4-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指深秋的夜晚,寒山寺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姑苏城的夜空;为了弄清楚这一有趣现象,小明查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和温度关系如下:
温度(℃) 10 15 20 30 50
速度(m/s) 338 340 344 349 360
上表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冬天的夜晚,地面附近空气温度低,而离地较高处温度较高,声音传播过程中就会就会向 (选填“上”或“下”)弯曲,沿着地表传到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变式4-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 (选填“大”或“小”)。
题型5:有关声速的计算
【典例5】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一座高山匀速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变式5-1】小明乘坐一辆汽车匀速前行时,发现前方有一座峭壁,于是鸣笛一声后继续匀速前进,此时距离峭壁440m,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取340m/s)。
求:(1)此时间内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多少?
(2)此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多少?
(3)汽车前进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5-2】海面上有一艘大型轮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 / s。求:
(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到达海底所用时间?
(2)探测处的海洋深度?
(3)当轮船在海面上匀速直线前进时,发现前方1575m处有一山崖,于是向山崖发出超声波信号,9 s 后接收到返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 / s ,请问这艘轮船当时的速度为多少?
题型6: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典例6】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
A.教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
B.回声与原声相差不到0.1秒,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所以听不到回声
D.回声太小听不到
【变式6-1】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我们 米远。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变式6-2】人在狭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在狭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 B.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C.在狭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太小 D.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
知识点4: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1. 骨传导原理: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也叫作骨 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只限于传导障碍,即鼓膜、听小骨损坏,也就是非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 传导来听声音。
2.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 内耳
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 音方位的效应)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一介质—良好的耳朵。
题型7:人耳的结构
【典例7】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 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变式7-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 、 、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 振动,再经 、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变式7-2】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题型8: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典例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产生了“声级差”。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音色差”。
回答下列问题:
(1) 双耳效应主要是利用同一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 不同和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 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3) 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如图乙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 又有 ,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图丙是立体声播放时的情景示意图,双声道播放使听者产生了立体感(空间感)。
一、单选题
1.《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蹄声是马蹄踏在地面时马蹄振动产生的
B.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播进入人耳
C.牛皮制的箭筒不能传声
D.大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在这里乒乓球的作用是(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
4.图中小资料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5.下列关于我校的一些估测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弘远楼主体的6层(不含地下室)总高约为20米
B.弘远楼的学生正常走去食堂用时约5s
C.校运会百米赛跑纪录保持者的速度约为
D.课堂上老师讲课声需要6s才能传到学生的耳朵
6.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 D.饼干太干了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8.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以下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通过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二、填空题
9.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将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0.小翔和小亮两人用细棉线将两个纸杯连接起来制成了一个简易“电话”。他们两人在相隔数十米远的地方还可以通话,是因为 ;如果在用“电话”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听到对方的讲话声(填“能”或“不能”)。
11.在一根足够长且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位于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次响声,最后一次声音是由 传来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钢管传播的速度。
12.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煤油(25℃)1324 铜3750
空气(15℃)340 冰 3230 铁5200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 有关;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峡谷中大喊一声,在0.3s和0.9s时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13.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驶离山崖,速度是36km/h,在山崖前某处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听到回声时,车与山之间的距离是 m(车长忽略不计)。行驶过程中,司机看见车正前方174m处有一站立不动的路人,想立即鸣笛提醒,若人的反应时间都为0.4s,且人听到鸣笛声后就会做出避让动作。从司机看到人时起 秒后,人能做出避让动作。
三、实验题
1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15.如图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
(1)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的振动 (选填“放大”或“缩小”),从而便于观察;
(2)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
四、计算题
16.由于陆地上的资源被人类大量采集,变得越来越匮乏,人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海洋。某海洋勘探船从某位置以最高速度30节匀速航行到预定海域用时1h(1节=1.852km/h);到达预定海域后,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5s接收到回波。(海水中的声速取)求:
(1)此过程中海洋勘探船行驶的路程?
(2)该处海洋的深度?
17.如图所示,列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1)列车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 (v空气=340m/s)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是多少m?
18.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A处鸣笛,2.5s后汽车行驶到B处时司机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求:
(1)求AB间的距离;
(2)求B处离山崖的距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