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认识“吾、弗”等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生能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生能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生说用途。
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出处。
(二)正音了解了作者和出处,我们来看看生字词。1读字词。2重点指导“夫”。意思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辨别它的读音,这就叫——句意辨音。
(三)指导长句子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现在老师把“夫”放入了句子中,我们一起看。这是全文中最长的一句话,读起来很拗口,但要是理清了这句话中的两种事物,那就简单了。这两种事物分别是?生:矛和盾。
师:什么样的矛?生:无不陷之矛。师:什么样的盾?生:不可陷之盾。
师:是啊!是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明白了这两种事物,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谁来试试?停顿准确。来,一起读。
指导朗读
读连贯。师:长句子读好了,相信,读好全篇也不在话下了。
读出节奏。
师:其实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师:陈洪说:“古人读书讲究典雅之风。”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读到入情处甚至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一起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我们先合作着读,老师读红色部分,同学们读黑色部分。
品读感悟文中的楚人是干什么的?他是如何卖矛和盾的?谁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理解重点字句的意思。
“鬻”和“陷”的意思。生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中的另一个“誉”字。“誉”在字典中有三层意思:名誉、称赞、姓。
本文中的“誉”,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有依据的猜测,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方法。你能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理解“弗”、和“立”。
指导句子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体会人物心情。2、创设情境读。
让时间的年轮载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集市上。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卖盾的人,为了招揽生意,大声吆喝-——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楚人很是得意,他又拿起矛,更加大声的吆喝道——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他的吆喝一声赛过一声,你来读你再来读,大家一起读。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听了大家的吆喝,我都心动想买了。照这样下去,楚人的矛和盾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的!是这样吗?怎么都摇头了呢?路人甲,说说你的想法?路人乙,你再来谈谈?
指导: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体会人物窘境,引出弗能应也。)就在楚人满心欢喜,以为今天能大赚一笔的时候:一个长者,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个孩童,疑惑不解地问:叔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个小伙子略带嘲讽地问:兄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何如?何如?到底会何如呢?预设三种情况:4、引出弗能应也。所以,面对这接二连三的质疑声,楚人的反应是?(齐读):其人弗能应也。师: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楚人的表情,你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师:借助插图,我们就体会到了楚人的尴尬境地。
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思维过程。结合手里的共学单思考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关注了思维过程,我们就发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生:不可同世而立的/不能同时存在的。
体会寓意,解决矛盾。
师:这矛和盾的关系就像谁与谁的关系?例如:水和——生:水和火,真与假,是与非。师:他们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课文最后说: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此时的楚人,满腹疑虑呀!他想把他的矛和盾都卖出去,但是又不能同时夸。他可以怎么做呢?聪明的你,帮帮他吧!生:
师:可是仅仅这样就行了吗?你还有什么要告诫他的?生: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不要互相抵触。(板书: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五)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说说你有碰到过自相矛盾的事吗?
小小故事会。这么有趣的寓言故事,谁来为大家讲一讲。演一演?七、拓展《郑人买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2)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子?(3)这则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课外延伸
师:孩子们,寓言:读出来,是一个故事;读懂了,是一个道理;写下来,是一个成语;而传下去,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希望今后同学们能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来这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读一读、悟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