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精华(四)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文笔精华(四)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5 14:41:1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杨柳的形象美
2、学习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3、学习杨柳条条下垂、不忘根本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
情感 态度价值观
学习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2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书写普遍不够端正。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基础知识,同学们掌握的不够扎实,特别是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诵读欣赏方面,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杨柳的形象美;学习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难点: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1)自由描述各人眼中的杨柳。
(2)介绍《杨柳枝词》(白居易)和《咏柳》(贺知章)。指导学生诵读两首咏柳的唐诗《咏柳》《杨柳枝词》。反复进行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尝试把握诗歌的意象。
(3)导入:唐人写柳,主要写它枝条曼长披拂、柔嫩多姿的形象美,而丰子恺写杨柳则“独具慧眼”,另辟蹊径。丰子恺先生想借杨柳告诉我们什么呢?
活动2【讲授】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感受杨柳的形象美2、学习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3、学习杨柳条条下垂、不忘根本的高尚品质。
活动3【活动】设疑自探
(一)根据目标,提出问题
根据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二)出示自探提纲,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
自探提纲:
1、丰子恺文中点睛之笔是哪一句?丰子他认为杨柳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提出这一问题的?
4、我们从杨柳下垂、永不忘本的特点得到什么启迪呢?
活动4【活动】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条条下垂、永不忘本。
(2)、别的树木都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垂柳有特殊的下垂姿态,条条不忘根本。
(3)、作者对杨柳的富有创意的主观联想,是从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的对比中产生的。
(4)、无论处于怎样“高”的位置,永不忘本,不忘父母这个根本,不忘祖国母亲这个根本……
活动5【活动】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预设:这篇美文,究竟“美”在何处?
(A、美在作者的独具慧眼。选段从“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的原因说起,突出杨柳“下垂”的姿态,接着用对比手法提出问题并加以回答,然后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自己的感悟所在.B、美在歌颂了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预设:从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的手法上,可让我们在写作中获得什么启迪?
(“独特性”、“独具慧眼”)
活动6【测试】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注音并解词
陌头 凡几 贪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能从下列事物中产生怎样的联想?(雪、网、落叶、昙花)
活动7【讲授】小结
1. 作者借描写杨柳的“下垂”来赞美杨柳的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和品质,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作威作福的人的嘲讽。
没想到普通的杨柳的身上还包涵了深刻、朴实的人生哲理。人类的智慧不仅在于赋予自然界生物以丰富的内涵,更在于人类能从中找到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动力。希望咱们师生一起,都来学习杨柳,做一个不忘根本、回报社会的人。
2.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3.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杨柳》全文
2.收集古人咏柳的诗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