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配套教学设计(10)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二首 配套教学设计(1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5 14:42:2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字。
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引导学生把握欣赏古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赏析名句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夜雨寄北
一、检查预习:背诵李商隐的诗歌
二、导入新课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拨动我们的心弦,拓宽我们的胸襟,提升我们的精神和品格。我们刚刚背过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三、 明确目标:
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 、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四、提示学法:(四读古诗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诵诗歌,解诗意。
3 、品诗歌,悟情理。
4、赏诗歌,学技巧
五、解诗题,知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六、 诵诗歌,解诗意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 夜雨/ 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 巴山/ 夜雨时。(充满温馨)
教师范读一遍全诗。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韵脚和感情。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组织汇报交流,四边互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七.品诗歌,悟诗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咀嚼词句,引导学生由诗中景,展开合理的联想,读懂诗中情,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绘画面,说诗情: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例:巴山夜雨图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我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听着窗外滴嗒滴嗒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情景;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心里一阵钻心的疼痛,闭上眼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3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八、赏诗歌,学技巧
1、“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2、教师引导:诗人写的是巴山夜雨,抒的是对妻子缠绵的思念深情,营造了美的意境值得我们品味。
(1)虚实结合之美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应该是回应来信内容,表达一种羁旅之愁与不归之苦;“巴山夜雨 涨秋池 ”则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秋雨连绵的景象。这些都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团聚后美好情景。这些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实写的内容是凄凉的、色调是冷的而虚写的内容是温馨的,色调是暖的。
虚实结合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如《水调歌头》的虚写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又心生恐惧,“又恐”,便处于入世 与出世的矛盾之中。
(2)回环往复之美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的回忆。前者忧愁后者温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诗中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时空交错之美
此诗第一、二句说的是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时间是今宵(夜雨),空间是此地(巴山)。第三句则是诗人想象中的另一时空:他日(何当),彼地(西窗)。第四句是妙,是诗人想象中的回忆时空:时间又回到今宵(夜雨),空间也回到此地(巴山),却不复是现实时空,但又明明讲的是发生在现实时空的情与事。三个不同时空由此构成往复回环,交错对比,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之深。
《论诗》
一、导入新课
诗仙李白,李圣杜甫在诗歌 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的成就,韩愈认为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然而就有人认为李杜的文章已经不新鲜了,他是谁呢?
解诗题,知作者
赵翼,字云崧(sōng),号瓯(ōu)北,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他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论:评论、议论。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评论诗的诗。
三、诵诗歌,解诗意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
至今/已觉 /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1.指导诵读
2.合作探究,由词入手理解诗意
领:统领、统率。风骚: 指《诗经》中的“国风” 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的确是经典之作,近千年来万口相传,虽然博大精深,但时至今日以不觉新鲜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在变化.一代有一代的新风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才,他们各有成就,各有造诣,引领着自己这个时代的诗歌风尚。
四、品诗歌,悟情理
1、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不是。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出了一个什么哲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3.当堂背诵积累。
五、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说一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任何事业,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才有前途。诗文也是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你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创新的例子,并提出你的一个创新的想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另外我们还把自主研发的神舟飞船送上了天。这些都是创新的力量。
我的创新是……
议一议,说一说
诵读下列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品味其哲理美: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布置作业:
1、诵默这两首古诗。
2、自选角度赏析这两首古诗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