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的意境。
2、反复读诗,背诵并默写。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的意境。
知识链接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看视频听朗读
连续下了几天雨,你已被困在家里好几天,心情会怎样呢?
我们来体会一下李商隐的感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读懂什么?
说说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欣赏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
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探究
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欣赏
检测:
1、“秋”字让你想到什么?这首诗里的“秋”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3、诗中借景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