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课件(15)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二首 课件(15)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3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5 14:43:2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 ——周振甫
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叶燮
   其人: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美的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题为《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但有人认为该诗写于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应该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现在的版本是《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是取折中意见。“夜雨”点明时间氛围。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降调、低沉地)
(惆怅地)
(升调、充满憧憬)
(充满温馨)
《夜雨寄北》
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夜雨寄北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夜雨寄北
感受品味
“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巴山夜雨图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我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听着窗外滴嗒滴嗒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情景;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心里一阵钻心的疼痛,闭上眼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合作探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虚实结合之美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应该是回应来信内容,表达一种羁旅之愁与不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 ”则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秋雨连绵的景象。这些都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团聚后美好情景。这些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实写的内容是凄凉的、色调是冷的而虚写的内容是温馨的,色调是暖的。
   虚实结合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如《水调歌头》的虚写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又心生恐惧,“又恐”,便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
回环往复之美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的回忆。前者忧愁后者温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诗中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回环往复之美
时空交错之美
  此诗第一、二句说的是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时间是今宵(夜雨),空间是此地(巴山)。第三句是诗人想象中的另一时空:他日(何当),彼地(西窗)。第四句是妙,是诗人想象中的回忆时空:时间又回到今宵(夜雨),空间也回到此地(巴山),却不复是现实时空,但又明明讲的是发生在现实时空的情与事。三个不同时空由此构成往复回环,交错对比,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之深。
巴山夜雨图
1、问(归期)—答(未有期)
(希望)--(失望)
2、巴山(此地)夜雨(现时)
涨秋池(水满、愁满)
景(冷)--情(凄)
西窗剪烛图
1、何当(共剪西窗烛)
(满含憧憬)
2、却话巴山(昔地)夜雨(昔地)
(充满温情 )
实写(痛苦)
虚写(温馨)
回环往复
对比
用诗写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讯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对团聚的期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