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巩固诗歌的节奏、押韵。
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的常用思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赏析名句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诵读欣赏 古 诗 两 首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夜雨寄北》
导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
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
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北
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夜雨寄北
一、检查预习:
背诵诗歌,结合音频材料,师生探究该诗的节奏。
二、导入新课
想象是诗歌的一对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现实的此岸飞到理想的彼岸。
三、知人论世
其人: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美的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四、析诗题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题为《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但有人认为该诗写于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应该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现在的版本是《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是取折中意见。“夜雨”点明时间氛围。
五、赏析诗歌
1、听其声(音频材料)
(1)、听录音
(2)、韵脚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2、会其意
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3、入其境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巴山夜雨图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我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听着窗外滴嗒滴嗒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情景;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心里一阵钻心的疼痛,闭上眼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4、品其美
形美:
神美:
虚实结合之美: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应该是回应来信内容,表达一种羁旅之愁与不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秋雨连绵的景象。这些都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团聚后美好情景。这些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实写的内容是凄凉的、色调是冷的而虚写的内容是温馨的,色调是暖的。
虚实结合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如《水调歌头》的虚写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又心生恐惧,“又恐”,便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
回环往复之美: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的回忆。前者忧愁后者温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诗中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时空交错之美:
此诗第一、二句说的是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时间是今宵(夜雨),空间是此地(巴山)。第三句则是诗人想象中的另一时空:他日(何当),彼地(西窗)。第四句是妙,是诗人想象中的回忆时空:时间又回到今宵(夜雨),空间也回到此地(巴山),却不复是现实时空,但又明明讲的是发生在现实时空的情与事。三个不同时空由此构成往复回环,交错对比,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之深。
(二)学习《论诗》
一、导入新课
1、诗仙李白,李圣杜甫在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的成就,韩愈认为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然而就有人认为李杜的文章已经不新鲜了,他是谁呢?
2、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字云崧,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著有《瓯北诗话》。又长于史学,著有《廿二史劄记》为当时重要的史学家。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二、音频欣赏
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根据注释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翼对李杜的诗持什么态度?他主张什么?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哪些含义。
明确:(1)李白、杜甫/《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2)赵翼认为虽然李杜的文章艺术价值很高,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他优秀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必惟古人是从。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要创新。
(3)、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四、拓展延伸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任何事业,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才有前途。诗文也是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你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创新的例子,并提出你的一个创新的想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另外我们还把自主研发的神舟飞船送上了天。这些都是创新的力量。
我的创新是……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六、巩固练习:
一、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二、阅读赵翼的《论诗》,回答问题。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2)“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和屈原的《》,后来泛称文学。
(3).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句叙事,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夫妻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尽含其中。第二句写景,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这两句看似无联系,实则语意相通,正因为归期难料,所以夜听秋雨,倍感孤寂凄凉。
(4).有人说次句中”涨”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涨”字,既写秋池雨水上涨的情景,也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伴着凄凉的秋雨而不断上涨的愁绪。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象他日与妻子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述说思念之情的情景。感情是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
(6).“巴山夜雨”在二、四句中重复出现这在诗歌中很少见,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重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使诗境于循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论诗
李商隐赵翼
体会韵律美:
诵读
体悟情感美思念亲人、渴望团聚唯有创新,才能领先
欣赏
探究艺术美借景抒情议论、铺垫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