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水调歌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首词。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诗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增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大家觉得这首歌曲优美吗 学生…… 这首歌的歌词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轼。
设计意图 通过歌曲导入课文,更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感知内容。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被贬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不曾相见,他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没有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学生试读全词。 3、配乐朗读全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ón) 4、分男女生朗读全词。 5、全班朗诵全词。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歌词内容的理解。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上下桌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仍然弄不懂得才提交上来。 3、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提交上来的问题。 教师出示自己的理解: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天上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 举起酒杯来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今晚属于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到那神仙世界里去,又担心琼楼玉宇,在高高的天上令人经受不住寂苦清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清澈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天上怎比得在人间欢乐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映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我不得安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分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唉!人间总是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从古以来难以两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们长久地好好地生活下去,在千里之遥共享这美好的月色。 4、全班朗诵全词 (二)探究课文。 讨论: 1、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两者联系何在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你如何理解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上下桌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请代表发言(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的可以补充),老师归纳。) 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 1、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词的上阙--对月饮酒。作者从对月的奇思遐想下笔,先写饮酒赏月,流露出作者内心郁抑、苦闷而向往天上、超脱尘世的心绪。但又不堪月宫孤寂清寒而眷恋人间,于是在月下翩然起舞,陶然自乐,因而想到天上哪有人间这样的乐趣。终于战胜了超尘出世的消极念头,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中。在这里作者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 词的下阙--对月怀人。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一经否定,对亲人的怀念就更加深切。当月光悄悄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窗口,照着房中未能入眠的人时,作者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为何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 这岂不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 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免的,进而用“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把全词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a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b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c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设计意图 运用视频,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歌词意境。有利于了解诗歌主题。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音乐欣赏。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受歌词情感。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教学反思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气氛较为浓厚。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来。 但是,教学过后却给我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上真正互动起来的毕竟是少数同学,还有大部分的学生未能参与进来,特别是基础差和平时少话的同学,怎样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授课之后,学生的重复学习缺乏必要的载体(如应有的笔记等),有许多学生向我放映了这个情况,难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好吗?一节极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颖的教学设计,当面对的是基础教学较差学生的时候,教学过程并不能显示设计者的初衷,那么,这一堂课我们又如何评价呢?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差?还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无从谈起。 另外,教师的备课过程是很辛苦的,可是,我们更过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成败,又有多少人来关注教师“一节课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