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一年级适应性练习
历史
2024.06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
1.
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42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生
2.
在容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须
3.
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知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周王通过授土授民新建的国家已不是血缘聚居的方国,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
人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其中儒家认为治
国应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3.下列有关素始皇的功绩,表述正确的有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广郡县制
③推行刺史制度
④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4
4.针对西汉建立后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派张赛出使西域
C.实行察举制
D.建立中朝
5.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戈壁滩发现有1400多座砖墓群,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3号墓中既有
描绘鲜卑人耱地(平整土地)、耙地、采桑的壁画,也有描绘汉人放牧情境的壁画。这说明
A.魏晋时期民族交流交融
B.江南经济得到了有效开发
C.北方政权比南方更稳定
D.女真族迁人中原定居生活
6.唐太宗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
户不闭,行旅不赍(ⅱ,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该现象反映的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高一年级(历史)第1页(共8页)
80年,唐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
色、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以上规定
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制度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3减少了政府支配的土地
4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②③
(①④
D.②④
8.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宋初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①将地方精锐编人禁军
②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③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⑨设置南、北面官来管理民族事务
1.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元史·地理志》写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
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
A.在边疆实行了改土归流
B.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激化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D.减少了对内地的赋税征收
10.宋朝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反
映出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对外交往逐渐扩大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D.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废牢相
11.右图是某学生整理的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设立内阁
A.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B.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奏折制度
C.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
12.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抗击倭寇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台湾设府
④派遣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个时期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织工出
力…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A.春秋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利物浦等地商会纷纷主张采取武力行动,逼迫中国开放
口岸、协定关税、赔偿烟款、割让岛屿。实现他们上述侵略主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19世纪60一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太平天国)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
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为此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
①创办新式海军
②培养翻译人才
③创办军事工业
④允许外资设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
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次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7.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
说之图圄”。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
A.洪秀全
B.曾国藩
C.康有为
D.陈独秀
高一年级(历史)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