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趟过爱情河的女人——《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PPT、朗读音频、 写作范文视频、展台投影
教材内容 分 析 《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对诗中主人公的婚姻结局历来以“悲剧说”占据主流,若单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肆意侵犯和践踏来看,的确这可以看做是“一曲男权时代的悲歌”;但从女性自我觉醒和反抗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首诗所反映的恰是一个失败的爱情的经验教训总结。这种观点关乎如何引领学生对此诗作尽可能多元的理解,或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诗意的探讨和把握的走向。具体到语言层面,首先是第一人称口吻所表现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其次是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诗意的丰富和延伸,第三是典型意象如“淇水”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味以及其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第四是从文本中找到爱情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等等。但实际教学中,上述无论内容还是语言,任何一个角度的选择与展开都可能会为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教学创新注入活力,应该说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设计理念 一、借助多样化的技术使用,让技术融合,辅助教学。由图片导入、诵读音频示范、课外知识借助ppt延伸,播放作品解读视频及展台投影呈现学生作品,做到由浅入深的教学渐进梯度,也符合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从较浅故事内容到故事背后问题的挖掘有较深入的思考。 二、朗诵音频播放可以让学生把握正确的字音,并能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提会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三、ppt将关键的信息得以清晰地呈现,让学生也能较明晰把握文章情感脉络。淇水的画面呈现,再加以动态图,能较好地调动身临其境之感,感受水之特色及水之意蕴,更好地感悟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情感美。 四、写作范文视频呈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文本、图画河音乐多元素的组合生动的展示中,促发学生直观的情感体验,引发多角度的思考,并鼓励、尊重学生表达,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问题的思考有了较全面的思考,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既提升了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多角度、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五、借助展台投影出同学们自我对爱情的理解,注重现实指导意义,传达自我的爱情观,生生有交流,课堂有生成。爱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学习本文,认识主人公的爱情对现代婚恋男女的启示和高中生爱情观的树立有积极意义。虽然《氓》创作时代距离当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诗中所反映的爱情、婚姻问题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我们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人格平的呼唤。
学情分析 1.文言字词梳理完毕的基础上,学生能大体把握故事。 2.高一的学生有较活跃的思维,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社会认知来思考问题,有较强的表达力来呈现自己的观点,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3.高一的学生对爱情有初步的认知,但尚处于较懵懂的状态,引导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诗歌内容,理解“赋”的运用,梳理爱情悲剧故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赋”在现实主义作品的作用,探究卫国女子爱情失败的原因。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完美的”形象人物形象及女主人公悲剧原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交流爱情悲剧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树立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人称变化和“淇水”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爱情悲剧 2.探讨女主人公的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教师情境导入,品读诗句: 由《诗经》里的诗句,勾勒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学生欣赏《诗经》美妙的爱情诗句。 (PPT呈现经典的爱情诗句,并配以与诗句内容吻合的唯美画面)
设计意图 教师由《诗经》书籍的图册呈现,走进典籍,PPT清晰呈现美丽的爱情诗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情感美,对爱情有美好的认知。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研读文本,开展探究 播放范读音频,听读文本,梳理故事。 从整体把握卫国女子由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故事。 抓住人称变化,分析人称,感受心境。 对“氓”的称呼变化,“氓”——“子”——“复关”——“尔”——“士”——“尔”,感受女子情感从陌生——亲近——陌生的变化过程: 3.扣住“淇水”意象,进行分析,把握意义。 “淇水”的意象见证爱情的变化,投影了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
设计意图 朗诵音频播放可以让学生把握正确的字音,并能在抑扬顿挫的诵 读中提会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ppt将关键的信息得以清晰地呈现,让学生也能较明晰把握文章 情感脉络。 淇水的画面呈现,再加以动态图,能较好地调动身临其境之感,感受水之特色及水之意蕴,更好地感悟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情感美。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合作交流,汇报分享 1.认识“完美”的女子 总结出女子形象: 婚前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纯真痴情,热情活泼 婚后 ——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受尽凌辱,安静隐忍 婚变 ——冷静理智,失望决绝,坚强果断 不变的:勤劳、温柔、坚强 2.探究悲剧的原因 (1)男子——负心无德说 (性情自私暴怒、情感不专等) 社会——封建礼教牺牲说。其一,妇女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其二,妇女受到礼法的重重束缚;其三,丈夫弃妻的行为不会受到太多礼法的束缚。 (2)女子行为欠缺说?? 其一:性格弱点 。天有余智慧不足,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冲动有余而冷静不足,温柔有余而个性不足。 其二:社会地位不相等。 “氓”应属于一般贫困家庭,而女主人公家境更好,生活一起后有意见不合。 其次,女主人公的悲剧还在于将婚姻生活和浪漫的爱情混为一谈,不够现实。 其四:婚后只会操劳家务,没花心思与丈夫沟通好感情。 社会:封建礼教牺牲说 最根本原因是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直接原因就是礼法制度的束缚,男子的“二三其德”是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 借助ppt呈现较多篇幅文字的史料知识,辅助学生对文章内容多 角度的剖析。 引导学生们参与课堂,进入文本深入挖掘文字的潜台词,提升学 生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多角度剖析故事,透过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了解当时社会的婚姻爱情状况,卫国女子的故事不是个例。学会用全面、辩证的眼光 来看问题。 3.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交流,提升语言表达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思考:悲剧带来的思考 1.学生畅所欲言。 责任担当、专一坚守、勇敢大方、热情理智、坚持自我…… 2.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 其一,相信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其二,勇敢爱。“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 其三,坚守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理智爱。“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设计意图 联系现实思考,对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有积极作用。 调动活跃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书写爱情的诗句 练笔(选做): 1、用诗歌的形式书写自己对爱情的思考。 2、选取恰当的角度,用现代语言演绎这首《氓》。
设计意图 借助视频图文并茂地呈现优秀的诗歌解读,让学生很感兴趣。再用投影仪呈现优秀写作范例,帮助学生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借助展台呈现学生的作品,促进交流,也多元解读,实现文本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整体而言,教学重难点借用课堂所使用的技术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符合了课堂预期,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只是技术应用相对常规,还可以再创新。 课堂由听读文本音频诵读进入剖析,从故事浅层的内容出发到背后原因的挖掘,有由浅入深的教学渐进梯度,也符合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从较浅故事内容到故事背后问题的挖掘有较深入的思考; 悲剧原因探究,借助技术呈现较多篇幅的相关研究,让课堂更延展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让学生更加明了广泛阅读及精细赏读的重要性; 用生动的文本解读视频,也是感受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和情感的美,再结合展台投影将自身的感悟呈现,传达自我的爱情观,生生有交流,课堂有生成。 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难以面面俱到,不足之处也显然:学生探讨问题、交流问题的时间较长,课堂容量受限;在深度的挖掘上,还嫌不足,应该拓宽思路,积极引导学生讲本文和《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篇或者其他古今中外的爱情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深度阅读。文本挖掘依然还比较浅显,可以引导学生多结合史料来感知文本的内涵丰富多元,比如生动再现周代先民的生产状况、婚俗礼节和喜怒哀乐等。?? 自主探究得不彻底,教师引导问题的思考痕迹比较明显。如果能让学生即时生成问题,再合作探究,通过表达交流,由老师适时点拨,共同解决好问题就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