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词 想画面 悟情感——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咏怀古迹》(其三)微型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品字词 想画面 悟情感——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咏怀古迹》(其三)微型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6 16: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字词 想画面 悟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读懂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赏析内容及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赏析内容及情感。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情境式 诵读法 任务驱动法 炼字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用歌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四位绝色女子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歌词有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得无处藏”,是不是这些女子的美在当时都被人们所知呢?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来一探究竟。
二、诵读赏析
  任务一:初读全诗,明确题材(以“题材”为导向,全面感知,提取主要信息。)
  1.全班齐读
  2.订正字音
壑 (hè) 冢(zhǒng) 省(xǐng)
  3.强调节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明确题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思路是借古讽今。怀古是外壳,咏怀是内核;怀古是表象,咏怀是实质。
  任务二:再读全诗,确定基调 (以感情基调为问题导向,再次诵读,把握情感。)
1.男生齐读
2.确定基调:尾联的“怨恨”是诗眼,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任务三:自由诵读,品味赏析(凸显学生主体性,自主探究,提出质疑,合作讨论,赏析诗歌。)
1.哪些字词表现“怨恨”?
  ①“去”是离开。离开了亲人,离开了汉宫,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故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一切,内心充满怨恨。
  ②“留”是留守。留守在异域,留守在他乡,留守在漠北,留守在匈奴,留守着遥远而又陌生的一切,内心充满怨恨。
  ③“识”认识,是知道,是懂你,是赏识,可汉元帝仅凭一张画像并未识得春风面,可悲可叹充满怨恨。
  ④“归”回归,要回归故国,要回归故园,要回归故人,要回归故思,可一切只是徒然,每每在明月高悬的夜晚,化为叮铛环佩幽幽归来,满腹心酸委屈充满怨恨。
2.是否还有其他情感?
  ⑤ “连”是连接,连接紫台与朔漠。王昭君一柔弱女子,一头挑着渴望和平的大汉,一头挑着虎视眈眈的匈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巍峨的背影,是有群山万壑气势的高傲脊梁!
  ⑥“独”是孤独,也是独自。在苍茫的塞外,漫漫黄沙一望无际,天地仿佛要吞噬一切,而王昭君的青冢却迎向天际,那么倔强,那么有力,想要全力撑起一方碧空,令人感佩,值得敬重!
  3.知人论世,杜甫想要借此表达怎样的内心?
  王昭君与那个曾经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气少年到现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漂泊老人——杜甫有着相同的遭遇,一个美貌未识,一个怀才不遇;一个胸怀家国,一个忧国忧民。诗人从中寄托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
三、拓展延伸,抒发感悟(引导学生提炼人物形象及诗人品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个人利益服从于家国利益;
  ②有自我,更有家国情怀;
  ③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青年;
  ④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
四、课堂小结(指名学生小结,检测当堂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王昭君倾国倾城,千年后的我们都知道她美得无处藏,可在当时的社会大汉皇帝却未能识得她的美貌,致使她离开故土前往异域,遭遇远嫁,即使面临孤独苦恨,即使思国思家,即使满心怨恨,她依然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大汉和平的大纛,护佑了国家,荣耀了华夏!她的美不再只是容貌,而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五、课后评价: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