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劝学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 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
C. 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
D. 今日叨扰老师多时,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心一也 一:专一 B. 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D. 而绝江河 绝:阻断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老王送朋友们到小区门口,说:“谢谢你们来看我,我就此留步不再远送了,天黑路滑,你们路上要小心开车,注意安全。”
B. 老王的儿子钢琴比赛获了奖,他对儿子的老师说:“令郎能够获奖,全仗您教导有方,能够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我们真是三生有幸。”
C. 小李假期去北京玩儿,朋友热情地招待他,陪他到处游玩,临走时,小李说:“多亏了你的奉陪,让我的北京之行如此轻松逍遥。”
D. 小李在单位与一名长者发生了言语冲突,事后向其道歉:“我年轻识浅,说话办事考虑不周,对您有所冒犯,望您海涵。”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輮以为轮 B. 君子生非异也
C. 吾尝跂而望矣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6.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你盛情邀请我胜任辅导老师,不胜感激。令弟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假以时日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B. 出门在外,互相帮助很正常,我只能帮点小忙,你不必挂意,还言谢什么啊!
C. 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为了讲诚信,不失约,我顶风冒雨赶到预约地点,见到了恭候多时的他。
D. 很高兴参加您的银婚庆典,看到您和您内人相濡以沫25年,我们都深深地被你们打动了。
10.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非我也,岁也
C.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已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
B. 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
C.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D. 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但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
B.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C. 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D. 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修已以安百姓。 B.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C.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D.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1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三代之衰,学废而道不明,然后诸子出。自老子厌周之乱,用其小见,以为圣人之术止于此,始非仁义而诋圣智。诸子因之,益得肆其异说,至于战国,荡而不反。然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之论兴,圣人之学,几乎其息。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荀卿,楚人,尝以学干诸侯,不用,退老兰陵,楚人尊之。及战国平,三代《诗》《书》未尽出,汉诸大儒贾生、司马迁之徒莫不尽用荀卿子,盖其为说最近于圣人而然也。
荥阳郑昊,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遂弃之曰:“此不足学也。”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郑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将更其名,数以请,予使之自择,遂改曰荀。 于是又见其志之果也夫荀卿者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 。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轻之。使其与游、夏并进于孔子之门,吾不知其先后也。世之学者,苟如荀卿,可谓学矣,而又进焉,则孰能御哉!余既嘉君善自择而慕焉,因为之字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
(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又见 A其志之果也B夫荀卿C者D未尝E亲见F圣人G徒H读其书而得之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废而道不明”与《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的用法不同。
B. 徒,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词义相同。
C. 及,赶得上,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及”词义不同。
D. 字,取字,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的用法相同。
18.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遵循老子的理念,各自阐述奇谈怪论,以致于圣人学说几乎荡然无存。
B. 汉朝的大儒贾谊、司马迁等人,受益于荀子,因为荀子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
C. 郑昊年少学习诗赋,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
D. 郑昊性情淳厚聪明,有志于学,想更改名字,多次请求欧阳修,最终改名为荀。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2)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
20.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荀向荀子学习到了什么?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2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2.【答案】B
【解析】A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句中用于自己询问别人,不得体。B项,“高朋”指贵宾,“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句中使用得体。C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句中用于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不得体。D项,“足下”是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句中用来称呼自己,不得体。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D绝:横渡。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项,“留步”是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或不要再送,此处是主人自说,明显不符合语境。B项,“令郎”是敬辞,称对方的儿子,结合“他对儿子的老师说”分析,此处谦敬失当。C项,“奉陪”是敬辞,指陪伴,陪同做某事,表示自己陪伴对方,用于此处谦敬失当。D项,“海涵”是敬辞,指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5.【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A项,“輮”同“煣”。
B项,“生”同“性”。
D项,“有”同“又”。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A“輮”意为:使……弯曲。译文为: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B“疾”意为:强。译文为:声音并没有加大。
C正确。
D“备”意为:具备。译文为: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辨析和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文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四类是必须掌握的重点。主要通过记忆课文经典例句积累迁移。
例句中“利”和“强”是后置定语,此句是定语后置句。
D.“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与例句相同。故D正确。
A.“谁与归”即“与谁归”,此句是宾语前置句。故A错误。
B.“寒于水”即“于水寒”,此句是状语后置句。故B错误。
C.原句即“汝之不惠,甚矣”,此句是主谓倒装句。故C错误。
故选D。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A“生”同“性”,故A含通假字。
B“輮”同“煣”,故B含通假字。
C不含通假字。
D“有”同“又”,故D含通假字。
故选C。
9.【答案】B
【解析】A项,“胜任”意思是能力足以担任,用在句中有不谦虚之嫌。B项,“挂意”指在意,用于此处符合语境。C项,“恭候”是谦辞,不能用于他人。D项,“内人”只能用来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别人的妻子。
10.【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A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
B项,判断句。
C项,省略句。
D项,定语后置句。
故选A。
11~15.【答案】C、D、B、【参考答案】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参考答案】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 C选项“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
2. A选项“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
B选项“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C选项“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
3. B选项此句意思是“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举止,是就外在而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
4. 材料一主体部分是第2至5段,由“‘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证,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写了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
从论证方法来看,有引用论证,如“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文本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论证“君子”的发展过程;有举例论证,如“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列举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的例子,来论证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对比论证,在第五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强调人人愿做君子。
5. 题干“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需要首先理解君子文化,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据此概括出为何“不可以已”。
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由材料一“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材料二“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
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
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就社会现实而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16~20.【答案】【参考答案】BDG、C、C、【参考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
、【参考答案】郑荀像荀子一样,善于借助老师的教导及其著作来学习,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才有精进。
【解析】1.
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
“也”句末语气词,“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在B处断开。
“者”在句中表停顿,所以在D处断开。
“亲见圣人”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G处断开。
2. A选项正确。连词,并列关系。/连词,转折关系。句意:学术废弃,大道不明。/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选项正确。同类的人,一类人。句意: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选项“词义不同”错误。“及”都是“比得上”“赶得上”。句意: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D选项正确。都是名词做动词,“取字”“捕鱼、砍柴”。句意: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3. C选项“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错误,由“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可知,郑昊考中进士后,才想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
4.(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2)“异”“正”,形容词做名词,异说,正道;“非”,驳斥;“劝”,勉励,鼓励;“急”,形容词做名词,迫切即行的要事,要务。
5. 郑荀与荀子都是“学矣,而又进焉”。
从材料一的“善假于物也”来看,荀子“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主要是学习圣人之说,研读完孔子编订的《诗经》《尚书》,体会其中思想,然后有所得。
郑荀“有好古不及之意”,学习的时候“从先生长者学问”,善于从师、尊师,“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其志之果”,学习专注,能够坚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夏、商、周三代后的衰落之时,学术废弃,大道不明,在这之后诸子出现。从老子厌恶周代的混乱,因为他的浅见,认为圣人的学术到就这里停止了,开始非议仁义,诋毁圣智。诸子沿袭这种做法,更加肆意阐述他们的异说,到了战国,更是放纵而迷途不返。在这之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的学说产生,圣人的学说,差一点断绝。最后只有荀子运用《诗经》《尚书》中的学说,贬斥异说扶持正道,著书来驳斥诸子,尤其以鼓励人们学习为要务。荀子,是楚国人,曾经以学说干谒诸侯,不被采纳,回兰陵养老,楚国人尊崇他。等到战国动乱平定,三代的《诗》《书》没有全部重出世上,汉代各位大儒如贾谊、司马迁这些人没有不全采用荀子学说的,大概因为他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才这样。
荥阳的郑昊,年少写诗赋,考取进士已经中第,于是放弃科考之学并说:“这不值得学习。”开始跟从饱学的前辈求学问疑,有喜好古代道义却感慨比不上的情意。郑君年龄还小,但是性情敦厚聪明,再加上勉力好学的意志,遇到他认为对的人就从师学习,求学时没有不到之处。将给他个名字,多次来拜托我,我让他自己选一个,他于是改名为荀。在这种情况下又看出他志气的果敢。荀子,不曾亲自见过圣人,只是读了他们的书后有所得。然而从子思、孟子以来,态度上都轻视荀子学说。如果让他与子游、子夏一起进入孔子门下学习,我不知道他们学识的高下了。世上的学者,如果像荀子,就可以说得上学习了,而且还精进了,那么谁能超越他呢!我既赞赏郑昊善于自己择师,敬仰自己的老师,所以给他取字为叔希,并来勉励他的成就。
(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
21~23.【答案】C、C、C
【解析】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推断划横线的地方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
本段材料围绕“戏曲的传承创新”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上文说的是“创新”,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后面宜接“创新精神的缺失”,故可淘汰A、B两项;此句意在突出缺失创新精神的危害,C项和D项相比较,前者突出“制约”,后者突出“作用”,故选C项。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无疾而终:常喻指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前文中“固守”“只强调复制和模仿”等显然是说戏曲消亡的原因,不能用“无疾而终”。
第二空,对京剧名伶们的成就表达高度的赞美。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两者存在着程度差异,后者更能突出成就之高,根据语境,应选“名垂青史”。
第三空,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保留下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博采众长”强调采纳学习长处,更符合语境中探索创新、超越前人的需要。
第四空,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第四空前后说的是尚小云等大师在艺术上不满足于模仿,力求创新,“照猫画虎”强调模仿,而非创新,符合语境要求。
故选C。
3.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比较四个选项,是否恰当重点要看两处:一是“眼花缭乱”之前要不要加“令人”,如果不加,眼花缭乱的是“戏曲的创新”,于理不通,而且平时使用习惯就是“令人眼花缭乱”,故A、D两项属于成分残缺;二是“才能”之前是否加“这样”,根据关联词语“是……而不是……”可知,前面的分句已经表述完整,最后一个分句缺少主语,应用“这样”来指代并总括前面的内容,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