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2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师说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 圣人无常师 B. 余嘉其能行古道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相似的句子是( )
A.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B.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明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指古人流传下来的各种优良传统
5.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歌以赠之
A.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B.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 使快弹数曲 D. 沉吟放拨插弦中
6.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 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7.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 ①⑥⑧/②⑦/③⑤/④ D.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 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 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 《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9.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 聃(dān) 不 屑一提(xiè)
B. 句 读(dú) 渎职(dú) 穷兵 黩武(dú) 买 椟还珠(dú)
C.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六艺经 传(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 贻之(yí) 春风 骀荡(yí) 心旷神 怡(yí) 甘之如 饴(yí)
10.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则耻学于师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B. ①③④/⑧⑦/②⑤⑥
C. ③④/②⑥⑤/①⑦⑧ D. ③④/②⑥⑦/①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
《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换言之,文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韩愈对“师道”的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
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韩愈在儒家哲学上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法性。这一师以载道、师以传道的谱系构建为后世所继承,成为我国师道传统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也要求教师要“敢于为师”,使“传道”成为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韩愈本人即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敢为人师事实上也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主动施教,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韩愈的士大夫身份促使他试图去重建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维护岌岌可危的李唐王朝,多次的贬谪并没有动摇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而仍然坚持基于教师身份的“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韩愈所创的“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的儒家教师观,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与原本的教诲合而为一,就可以是一位好老师”。这固然为从事教学的儒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历史是流变不居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够基于儒家之道,赋予其现实的社会价值,那么教师及其所谓的“道”就可能被学生乃至社会所抛弃。换而言之,教师对于经典必须有所探究,只有对儒家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信服,才称得上“人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在于此,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
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韩愈积极参与道德辩论,以儒家之道抨击佛老之道,认为“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文章就是教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韩愈的“文以贯道”重道而不轻文,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儒学的认同,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扩大儒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突破汉魏家法的神秘性,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道德主张。

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建立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
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师生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非社会关系上的完全平等,教师不仅需要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角度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由此才能将教师的职业性上升为职业道德,凸显“为师之道”。
其二,教师要奖掖后进,发挥主导作用。闻道在先,意味着教师对于“道”的文本意义和社会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以先觉觉后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塑造学业志向。可以说,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绝非是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奖掖后进的深厚情谊。韩愈以“闻道在先”的教师身份,敢于、乐于“成就后进士”,才能在“耻师”的社会风气中形成“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的现象。
(摘编自戴红宇《论韩愈的“为师之道”及当代启思》)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体现了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在当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 韩愈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并且认为老师应当能承担起“师”“道”同构的重任。
C. 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而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
D. 韩愈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关系、儒家之道的传承关系,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动荡加上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魏晋时期儒学衰微。
B.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中的“文”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即承载“道”的“业”。
C. 韩愈的“文以贯道”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更好地传播儒家学说。
D.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这样才能凸显“为师之道”。
1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韩愈“为师之道”观点的一项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C. 教之以德,导之以材,可为师矣。 D. 为师之道在于慈。
14.请仿照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文章第三、第四部分拟小标题。
1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及第四》)
【注】①说:说教。②兑:悦。③堇:毒草,根有剧毒。④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材料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古之圣王未有 A不尊师B者也C尊师D则不论其贵贱E贫富矣F若此则名G号显矣H德行彰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的意思相同。
B. “遗理释义”中的“遗”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相同。
C. “圣人生于疾学”中“疾”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不相同。
D. 《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的《春秋》与《吕氏春秋》是同一本书。
1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圣人生于疾学”的观点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是一致的。
B. 做君主与父母的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反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C.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的。
D. 材料一认为学习在于尊师,尊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与材料二中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一致的。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0.材料一用“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试作分析。
四、语言表达
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幅对联的上联或下联。
21.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 (荀子《劝学》)
22.上联: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
“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
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须有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
23.孔子所说的“六艺”和韩愈在《师说》中所指出的“六艺”不同,《师说》中“六艺”指什么?
24.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③的内容。
2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法新社8月31日发表报道,基于卫星数据的新研究称,30年来,全球范围内由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数量猛增了50%。报告作者加拿大人丹·舒加在一份声明中说:“并非所有冰川融水都会立即流入海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数据可以估算出究竟有多少融水被储存在湖泊或地下水中。”他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月刊上的这一研究结果将帮助科学家和政府确定这些通常不稳定的湖泊下游的群体可能面临的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例句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
A项,一般陈述句,句子翻译为: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B项,陈述句,句子翻译为:我赞扬他能遵循(师从)古代传下来的正道;
C项,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项,感叹句,句子翻译为:一个人想要没有疑惑也难了!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C“‘传’指的是人物传记”错,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此题中需注意题干的条件,选择恰当的句子。比如题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这是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关键词“学生”“老师”“更有成就”,即《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故选A。
4.【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D“古道”,应指“古人从师之道”。故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A、C、D三项是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能力。对文章内容要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主旨、写作特色,议论文要注意论证方法。
C“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错,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用法,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①⑥⑧介后;②⑦判断句;④被动句;③⑤宾语前置句。故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D“传其道解其惑”错误,应为“传道受业解惑”。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正确。
B“句读”中的“读”应读作“dòu”。
C“六艺经传”中的“传”应读作“zhuàn”。
D“春风骀荡”中的“骀”应读作“dài”。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①③④名词作动词;②⑦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11~15.【答案】C、D、B、【参考答案】①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②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参考答案】
①总体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即提出韩愈“为师之道”的内涵和意义,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韩愈“为师之道”的具体内容。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学者陆敏珍的观点,论证韩愈“师以传道”的思想让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假设论证,设想师者缺乏对儒家经典、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可能导致的后果,侧面印证“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的观点。
③论证语言具有文学性:多处引用古文,使论证语言典雅蕴藉。
【解析】1. C选项“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说明需要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
2. D选项“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比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更重要”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教师不仅需要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角度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也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给予关照”。
3. B选项意思是求学一定要向老师请教,跟随老师就要谨听老师教诲,可见该选项是关于学习的。
故选B。
4. 文章第三部分是按照逐层深入的思路展开分析的,且每一段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因此,要拟写小标题,也就是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中心论点,就可以从每段的总起句中归纳出思路。根据“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可知,这部分内容重在阐述为师之人与“道”的关系,而再结合文中“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学识保障”“文章就是教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等可以归纳出: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
文章第四部分是按照总分结构来进行论述的。第一段“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建立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上而提出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是整个部分的总起段,讲述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关系。而其后第二、三段则分别继续按照总分结构加以展开。根据其总起句“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其二,教师要奖掖后进,发挥主导作用”可看出,这部分内容重在根据教师闻道在先的身份特征,说明教师应如何指导、鼓励学生,故可归纳为: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结构特点上来看,文章开篇“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指出韩愈师道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然后在“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进一步说明本文重在思考韩愈师道精神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此后,根据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可知文章在这部分按照并列结构,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韩愈“为师之道”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本文的论证结构特色是总体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
在论证手法上,根据“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可看出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此外,文章在论证“师者之传道应当有‘道’可传”的观点时,作者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展开,而是猜测“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从反向假设推理,可见文章用了假设论证。如此种种,可看出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在论证语言上,文章并没有直接用大白话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分析,而是在如“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等多处都充分引用了古文,从而使本文的论证语言典雅蕴藉。
16~20.【答案】【参考答案】CFH、D、C、【参考答案】(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2)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参考答案】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却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是不可能的。
【解析】1.
句意: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有……者”是固定结构,中间不断开;“也”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
中间两个“矣”都 句末语气助词,其后FH处断开。
2.
A选项正确。都是“求学的人”的意思。句意: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B选项正确。都是“丢掉、放弃”的意思。句意: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C选项正确。努力;强,疾劲。句意: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
D选项“《春秋》与《吕氏春秋》是同一本书”错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3. C选项“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又有才能”错误,由原文“学者师达而有材”可知,是求学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指的是求学的人自己有才能,不是老师有才能。选项表述突出了外部条件的作用。
4.
(1)“疾学”,努力学习;“魁士”,贤士;“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应 “未尝有之也”。
(2)“师道”,学习的是道理;“庸”,哪管;“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吾先后生”。
5. 由原文“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可知,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句中“是”指的就是前文说的观点,即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却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是不可能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起来。
材料二: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21~22.【答案】积善为德备圣心、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解析】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本题从荀子《劝学》中选取内容,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对应《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聚沙成塔”内容上对应《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即“积善为德”;“做”,动词,对“备”;“学问”,名词,对“圣心”。
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根据韩愈《师说》对上联。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对应《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上联可以对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授学业”“传承师道”对“解己惑”“求教他人”;“无关年龄”对“莫问身份”。
23~24.【答案】【参考答案】《诗》《书》《礼》《易》《乐》《春秋》。、【参考答案】①据于德 ②仁 ③游于艺
【解析】1. 孔子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六种技能,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则是指六种儒家经典著作,具体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2.
第一空,由第一段“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可知“道”与“得”之间应是“据于德”。
第二空,由第二段“‘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和第一段“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以及第二段“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结构导图上义、忠、信、礼围绕的应该是“仁”,所以应该填“仁”。
第三空,由第三段“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可知,结构导图上“艺”后面的箭头上应该填“游于艺”。
25.【答案】丹·舒加发表研究报告称,基于卫星数据研究,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而形成的不稳定的湖泊数量猛增,此研究对应对该类湖泊给下游群体带来的危险有帮助。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