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综合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综合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综合复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从文言文句式特点来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客有吹洞箫者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 ①⑥⑧/②⑦/③⑤/④ D.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3. 近年来,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有应试化、模式化倾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甲】 大赛评委之一、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认为,语文素养对青少年发展尤其重要,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是孩子情感进化、人格养成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作文应该“真实和真诚”,感知社会,表达思想,而不应该是模式化的套路。【乙】 从应试《八股文》中退变 创新,回归作文本源,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的诞生,便有着这样的初衷。命题理念上以“科学、人文、生活”为导向,提倡“真实的体验、新鲜的内容、灵动的感悟”;【丙】 写作方式上提倡回归基础、回归现实、回归语文基本素养、回归写作基本规范的创作;评卷方式上,邀请大学教师、著名作家、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等担任评审,保证阅卷过程的公平、公正与权威。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③__________,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以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则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则难明,④__________。
A.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必有我存在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B.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必有我存在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C.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静动相生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D.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静动相生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得见语言而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耳朵的聋子。__________,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人。
A.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B.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C. 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 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虾”。
8.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
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9.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10.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辅国本飞龙小儿,粗闲书计,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倓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倓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益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肃宗乾元元年春二月癸卯朔,以殿中监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三月,甲戌,徙为成王,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张后生兴王佋,才数岁,欲以为嗣。上疑未决,从容谓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曰:“成王长,且有功,朕欲立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臣不胜大庆。”上喜曰:“朕意决矣。”庚寅,立成王俶为皇太子。
二年春二月壬子,月食,既。先是,百官请加皇后尊号曰“辅圣”,上以问中书舍人李揆,对曰:“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上惊曰:“庸人几误我。”会月食,事遂寝。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及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 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李辅国用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B. 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C. 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D. 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日。
B.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常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尊号,古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等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不需避讳。
D. 敕,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有敕书、敕命、敕符、敕许、敕封、奉敕、宣敕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辅国外表上看起来恭顺谨慎、沉默寡言,但内心狡猾、阴险,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太子宫中供事,肃宗十分信任他。
B. 肃宗听信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赐李倓死,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此事件也引起广平王及李泌的恐慌。
C. 张皇后想立兴王李佋为太子,肃宗对此犹豫不决,征求李揆的意见,李揆赞同肃宗的想法,立成王李俶为太子。
D. 朝廷中的百官请求给张皇后加“辅圣”的尊号,肃宗询问李揆后,非常震惊,恰逢出现月食现象,加尊号之事就停止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
( 2)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
15.请简要概括李辅国能够势倾朝野的原因。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6小题,共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①)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②)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了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许多作品也都被娱乐化,但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情况下,一些亲戚、同事或者朋友在提出无理要求时,拒绝的意图总是要被人们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起来。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③)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6.在文中①处“画饼”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在文中②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是__________,第③处“糊弄学”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2年9月30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起向英烈敬献花篮。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百万雄师过大江……纪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浓缩着一百多年来惊天动地的中国革命历史,展示了千千万万英烈的①________。
今日山河锦绣,国强民富,我们应②________,不可忘本。不能忘,在危难的关头,那一声声振臂高呼、鼓舞人心的呐喊;不能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次次前仆后继、浴血向前的冲锋;不能忘,在灾难来临之时,那一幅幅③________、火线救援的画面;不能忘,在疫情肆虐之际,那一个个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的身影……无数英烈,他们用滚烫热血染红飘扬的旗帜,以铮铮铁骨撑起民族的脊梁。
今天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人们把最美的鲜花献给你,把最深的思念寄予你,把最高的敬意致以你——英雄烈士。你逝去了,但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对“英烈”的称呼,第二段用“他们”,第三段用“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21.下列词语中,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孱头(cān) 跬步(kuǐ) 迸涌(bèng) 讪讪(shàn)
B. 木讷(nè) 渌水(lù) 暧暧(ài) 舒窈纠兮(jiǎo)
C. 房檩(lín) 虔诚(qián) 挟带(xié) 磨蹭(cèng)
D. 瞟一眼(piǎo) 蓊蓊郁郁(wēng) 吐哺(bǔ) 剡溪(shàn)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风教授在《走向自主创新》一书里提出观点:中国科技创新的底气在于抱负水平(决心大小)。再复杂的创新工程,也能在超强的战略决心下构建超强的科研网络,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当初“中国天眼”的索网结构对抗疲劳性能的要求极高,是总工程师姜鹏带着一帮青年才俊,屡败屡战、反复试验,终于实现“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的独创成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A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是“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子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
B定语后置句,“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应是“可使报秦人”,句子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
C定语后置句,应是“有吹洞箫客”,句子翻译为:有一个吹奏洞箫的客人。
D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是“未有之也”,句子翻译为:然而这样还没有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用法,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①⑥⑧介后;②⑦判断句;④被动句;③⑤宾语前置句。故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B“《八股文》”应为“八股文”。故B错误。
AC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的连贯题,且备选的语句并非连续,故应利用每一处的前后语境来选择。语段一开始说“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从前后内容的对应角度来看,①②“突出”“联续”对应前面的“册页”“手卷”;③处后面说“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物我相融,填“要之必有我存在”恰当;④处的“文”对应画之“题”,景之“摩崖”。故选B。
5.【答案】A
【解析】根据横线后面“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 ”可知,该处应强调“善于倾听沉默”,而不是“懂得沉默的价值”,可排除C、D两项;从语意连贯的角度考虑,A、B两项区别在于用“却”还是“虽然”,从语境上看,用转折句更能突出“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故选A。
6~10.【答案】B、D、A、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①用意: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②具体情节: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
③理解: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颠倒关系。后半句原文的表述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选项颠倒了审美体验与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的关系。
B有误。
ACD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D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之源是“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而不是“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样的“眼中之虾”。
D有误。
ABC正确。
故选D。
3.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梅,在古时是地位仅次于盐重要的调味品,古人利用其果酸作调料”,这句话强调“梅”的实用价值。
故选A。
4.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①依据原文“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②依据原文“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③依据原文“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④依据原文“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5.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①用意:依据原文“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②具体情节:依据原文“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③理解:依据原文“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11~15.【答案】D、A、B、【参考答案】(1)我与皇上有约定。等待收复京师以后,我就返回山中过隐居生活,这样或许可以免除祸患。
(2)关在御史台与大理寺内的重刑犯人,有的还没有审讯完毕,李辅国就追到银台门,一下子把这些人全部放掉。、【参考答案】(1)肃宗信任,委以重任;(2)勾结、依附皇上的宠妃,铲除异己。
【解析】1. 句意: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处理国家的政事,不管大小事,都由李辅国口宣制敕,写好后交给外面去执行,等事情完结后才上奏给肃宗。李辅国又设置察事数十人,暗中让他们打听民间的秘密事情,然后再进行审讯。如果要追查什么案子,朝廷各部门都不敢加以拒绝。
第一个“事”作“决”的宾语,第二个“事”作“无大小”的主语,两个“事”之间要断开,排除A;
“制敕”为名词,是一个词,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2. A选项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日”。
3. B选项“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于文无据,原文“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是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没有说肃宗以建宁王李倓为心头之患。
4. (1)关键词:“俟”,等待;“平”,平定、收复;“去”,离开;“庶”,或许。
(2)关键词:“或”有的;“推断”,审讯;“诣”,到;“纵”,放。
5. 由“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概括出:肃宗信任,委以重任。
由“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概括出:勾结、依附皇上的宠妃,铲除异己。
参考译文:
李辅国本是宦官中的飞龙小儿,粗通文墨,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宫中侍奉,所以深受肃宗的信任。李辅国外表恭顺谨慎,寡言少语,而内心却狡诈阴险,看见张良娣受到肃宗的宠爱,就暗中依附张良娣,与她内外勾结,建宁王李倓多次在肃宗面前揭发二人的罪恶,二人就在肃宗面前进谗言说:“建宁王因为没有被任命为元帅,心中怨恨,想要谋害广平王李俶。”肃宗听后大怒,就下令赐建宁王李倓自杀。因此广平王李俶与李泌都心怀恐惧。李俶谋划要除掉李辅国与张良娣,李泌说:“此事不可行,您难道没有看见建宁王遭到了杀身之祸吗?”李俶说:“我私下为先生的生命担忧。”李泌说:“我与皇上有约定。等待收复京师以后,我就返回山中过隐居生活,这样或许可以免除祸患。”李俶说:“先生如果离开,我就更加危险了。”李泌说:“您只管尽儿子的孝心。张良娣是一个妇人,您如果能够委曲求全,顺从她的心意,她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二月初一,肃宗任命殿中监宦官李辅国兼任太仆卿。李辅国依附张淑妃,兼任元帅府行军司马,权势压倒朝野人士。三月初二,移封楚王李俶为成王,初六,肃宗立张淑妃为皇后。张皇后所生的兴王李佋,年纪才几岁,张皇后就想把他立为太子。肃宗犹豫不决,就口气和缓的对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说:“成王年纪大,而且有战功,我想立他为太子,你看如何?”李揆拜了两拜祝贺说:“这真是国家的大幸,我不胜欢喜。”肃宗高兴地说:“朕绝不再犹豫了。”十九日,肃宗立成王李俶为太子。
肃宗二年春,二月十五日,出现月全食。此前,百官请求加封张皇后尊号为“辅圣”,肃宗因此事问中书舍人李揆,李揆回答说:“自古以来皇后都无尊号,只有中宗时韦皇后曾经有过尊号,怎么能够效法呢?”肃宗吃惊地说:“这些庸人几乎误了我的大事。”适逢月食出现,于是此事搁置。后来张皇后与宦官李辅国相互勾结,横行朝中,干预政事,无穷尽的请托,肃宗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太子詹事宦官李辅国,自肃宗在灵武时,就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侍奉在肃宗左右,宣布诏敕诰命,肃宗把四方来的文书奏疏,军中的印玺符契以及军队的号令集训等事,全都委任于他。到收复京师后,李辅国又专门掌管禁军,常常住在宫中的署舍里,肃宗所颁下的制敕,必须经过李辅国画押签署,然后才能施行,宰相以及百官有急事上奏时,都在通过李辅国禀告和受旨。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处理国家的政事,不管大小事,都由李辅国口宣制敕,写好后交给外面去执行,等事情完结后才上奏给肃宗。李辅国又设置察事数十人,暗中让他们打听民间的秘密事情,然后再进行审讯。如果要追查什么案子,朝廷各部门都不敢加以拒绝。关在御史台与大理寺内的重刑犯人,有的还没有审讯完毕,李辅国就追到银台门,一下子把这些人全部放掉。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三司以及府、县审理案件,都要先报告李辅国,听候他的指示,随他的意思而判,声称是皇上的制敕,命令实行,没有人敢于违抗。宦官不能直呼李辅国的官名,都称他五郎。
16~18.【答案】【参考答案】①. 比喻 ②. 断章取义 ③. 特定称谓、【参考答案】①将“在”提前到“一些”前面。
②主客颠倒,当改为: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参考答案】
参考示例一:合适。
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态度,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
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解析】1. ①“你瞧,又开始画饼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指上司给的空头承诺”比作“画饼”,而没有实际行动或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②结合“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
③此处的“糊弄学”指的是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将“在”提前到“一些”前面。
二是主客颠倒。“拒绝的意图总是要被人们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起来”改为“人们总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把拒绝的意图包裹起来”。
3.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选合适。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满是社畜的职场中,这样的表达有个性,有自我,十分可贵,很可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充满生命的张力,个性鲜明。
若说不合适。则从反向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不尊重个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老板,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一点工资”有待商榷,“24小时”脱离实际,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反问语气更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19~20.【答案】【参考答案】①丰功伟绩 ②饮水思源 ③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参考答案】①第二段用“他们”,这是面向读者,重在客观陈述,赞扬英烈的功绩和精神;②第三段用“你”,这是面对英烈,重在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和悼念。
【解析】1. 第一空由前文列举的“纪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所显示的英烈们作出的伟大贡献可知,可填“丰功伟绩”。“丰功伟绩”,称颂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出巨大业绩的人。
第二空要注意后文“不可忘本。不能忘……”的提示,所填成语应强调不忘根本和来源。可填“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比喻不忘本。
第三空要围绕灾难来临时“火线救援”这一情境来写成语。可填“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争分夺秒/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形容充分利用时间/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比喻不避艰险,勇敢无畏。
2. 第二段是面向读者,重在叙写英烈的功绩和精神,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客观举例叙述,叙写英烈的功绩和精神。
第三段是直面英烈,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和拉近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和对话,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和悼念。
21.【答案】B
【解析】A选项“孱头”的“孱”应读càn;
C选项“房檩”的“檩”应读lǐn;
D选项“蓊蓊郁郁”的“蓊”应读wěng。
22.【答案】【参考例文】
争做创新青年,助力祖国盛放
物换星移几度秋,科技齿轮节节高。无论何时,创新与时代都在共生共长。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抓住时代的机遇,大胆拓展创新的内涵,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沉潜躬耕,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绽放自己的光彩。
创新,来自永不服输的底气和决心。决心,是我们做一件事的动力;而底气,指的是我们做成这件事所需要的能力、条件和机遇。君可见,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远洋归国,努力钻研,开启中国铁路事业,这来自“中国人也可以修建自己的铁路”的决心;君可见,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不畏坎坷,攻克难题,为导弹安上“眼睛”,这来自“要占领中国,比登月还难”的底气。没有底气,就没有敢为人先的冲劲;没有决心,就没有逢山开路的勇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正在发出召唤。身处求知阶段的我们应深思:如何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创新型人才?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首先,青年需要践行“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日积月累的理念。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现有知识的坚实地基上。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扩大知识范围。其次,要敢于迎接高难度的挑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最后,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无疑是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既然渴望美好的生活,就应努力拓展创新的内涵,以创新的魄力去大胆创造,用严谨踏实的科学素养去发现、去实践,用自强不息、奋斗拼搏书写青春之华章。陆军首批自主培养的女飞行员徐枫灿在军事上的创新,杨杰在高端数码相机领域的创新,姜鹏在“天眼”建造过程中的创新,都是令国人惊叹、能助力国家发展的创举。他们对创新的坚持,对创新的久久为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各个领域开拓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点亮了明天的憧憬与希望。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青年是国家前途之曙光,是民族未来之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做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以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不断前进,无畏山高水长,助力祖国的盛放。
【解析】审题:
材料共有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引用了路风教授《走向自主创新》书中的观点,中国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创新突破,其底气在于有远大的抱负,有坚定的决心。第二句话进一步阐述,中国的创新工程即使非常复杂,只要有超强的战略决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就可以实现当初的目标。第三句举出具体例子,以“中国天眼”的索网结构创新为例,尽管要求极高,但中国工程师们不惧难题,反复试验,最终实现独创成就。
任务导写部分要求结合以上材料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启示考生要站在时代的前方,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于个人成长、青年创新的认识。
综上,本次作文可以围绕青年对“创新”的认识来写,创新来自远大的抱负,来自强大的决心,来自稳打稳扎、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自长期不懈的坚持等。也可以围绕青年成长来写,青年要想更好成长,需要有坚实的底气,需要有远大的抱负,需要有高远的志向,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需要超强的决心,需要懂得坚持,需要不惧失败,需要融入国家发展等。
写作时,开篇结合材料提出观点,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从青年要树立创新决心,心怀热血,于决心中求创新。青年要积累创新知识,跬步千里,于知识中求创新。青年要学习创新本领,不惧失败,于坚持中求创新。最后总结全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一代当肩负国家使命,紧跟时代潮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论证时,可以选择排比论证,让文章更有气势。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时代感的创新人物,如王蔚、潘建伟等人物素材,让作文充满昂扬的时代气息。
立意:
1.底气和决心决定创新。
2.创新需要无惧失败、坚持不懈。
3.人生要有底气,方能走向远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